夏蓉
(上海市長橋第三幼兒園,上海 200231)
幼兒安全自我保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的培育與提高,是一項持續的、系統的復雜工程,貫穿于幼兒教育乃至人的終身教育的始終。在幼兒階段更需要全方位的、支持性的引導和教育,幼兒園、家庭、社會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承擔幼兒安全教育的責任。因此,幼兒園在認真落實園內各項安全制度的基礎上,要高度重視家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努力構建家園合作的工作格局,有效促進幼兒安全自護能力的發展。
幼兒教育不能等同于幼兒園教育,它還包括家庭及社會教育等因素。家庭是幼兒出生后第一個生活、成長的搖籃,必然給幼兒的品性、習慣打下深刻烙印,有其獨特作用。有的家長認為,幼兒送了幼兒園,家長自然就可以做“甩手掌柜”,或者說想教育幼兒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長將幼兒送到幼兒園,不是其教育責任的移交,而是增加了專業性的合作者。家長可以從幼兒園及其老師那里得到指導和幫助,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幼兒安全自護教育的日常性和長期性,決定了它必須滲透于“在園”和“在家”的各場景和各環節,保持一致,形成互補。在家里,幼兒可以自然、直接、真實地獲得生活體驗和感性經驗,其教育意義不可取代。家長借助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積極主動地對幼兒進行安全自護能力的培養,可以彌補幼兒園教育的不足,促進安全自護能力的發展。因此,幼兒的安全自護教育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必須通過家園合作來完成。
針對幼兒安全自護教育的普遍性需求,可以向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定期舉行家長會、專題講座、邀請專家來園講學,揭示幼兒身體與心理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宣講家庭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為家長提供專業化教育服務。還可以考慮到個別家長的需求,開展“專題會診”和“一對一”幫教活動,提出安全自護教育中的某些特殊問題(如具有多動傾向的幼兒安全自護教育等),深入探究,對癥下藥,增強了安全自護教育的針對性。
家長進課堂是家長直接參與幼兒園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主要不定期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走進幼兒園,結合自身工作特點,給幼兒講課、輔導,或者“現身說法”等。比如,聘請有文體特長的家長指導幼兒們的文體活動,彌補了園內師資的不足;邀請駕駛員家長給幼兒講解交通安全常識和交通事故的危害,在幼兒們心中產生了更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等等。
帶幼兒參觀消防支隊,請消防官兵為大家進行訓練演習,講解滅火的知識以及著火后如何保護自己,并回園在消防官兵的帶領下進行消防疏散演練;帶幼兒們參觀馬路交通,觀察是否有行人或車輛違反交通規則,感知不安全的交通行為,并學會以安全規則約束自己,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同時,開展“安全過馬路”的情景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進一步了解基本的交通規則,增強其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實踐安全的交通行為。這些游戲,都以親子活動的方式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共同體驗自我保護的重要,學習并掌握一定的自我保護技能。
多數家長工作繁忙,缺乏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于是可以采用QQ、微信、向陽花等網絡交流平臺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家安全自護的學習內容和要求,并對家長提出教育建議同時也可以請家長反饋幼兒在家情況以及自己的做法和體會,提出意見與要求,成為聯系園內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紐帶。
首先,家長應該認真分析家中存在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如家用電器、插座、陽臺等都是危險的物品和場地。在這些物品或場地上用形象的標記標出其危險性,并經常提醒幼兒注意這些危險,慢慢地幼兒就有了初步的安全自我保護意識。
其次,家長在給予幼兒危險警示后,也要放手讓幼兒去實踐。只有幼兒對周圍的環境有了具體的感知后,才會加深對危險的認識,也提高了自我保護的能力。
1.物質環境創設。為保障幼兒安全,幼兒園要對各種活動器械進行經常性檢查,維修。同時教師可引導幼兒一起尋找幼兒園的不安全因素,并作出標識。如在樓梯口貼上“上下樓梯靠右走”的標志等。
2.心理環境創設。教師要能理解幼兒,心平氣和地對待幼兒的過失,給予幼兒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如,幼兒在追逐中摔倒后,教師不要一味去訓斥幼兒,要在安慰幼兒的同時警示過分追逐打鬧的危險,幼兒也更能接受,自我保護意識得以提高。
不同的家庭周圍的社會場所不同,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的側重點也不同。比如,附近有小區、公園可用此進行幼兒運動安全、較為安全教育;附近有超市、玩具店可用此進行防盜、防走失的教育;附近有車站可用此進行幼兒交通安全教育。將家庭、幼兒園和社區的安全教育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才能拓寬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內容。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就自我保護教育而言,家長的積極配合更為重要。讓家長了解“自我保護教育”的重要意義,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提高家長培養幼兒“自護能力”的意識。
通過家園共育,轉變家長教育觀念,推進了家教能力,提升了家庭教育的信心和主動性;教師因此能更全面地對幼兒的情況做出分析,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策略,并引導家長更有效地與幼兒互動,感受通過家園合作實現教育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