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望仙中學,江西 上饒 334100)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對環境教育的重視度還比較低,沒有將環境知識的傳播和傳授納入到教學主渠道中,以至于學生的環保意識不強。初中生作為我國現代事業建設的接班人,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大時代背景下,要想將初中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在強化生物知識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強化環境教育,將環境教育與生物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以至于困擾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環境問題,在這種環境下,落實環境教育刻不容緩。環境教育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初中生物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重要的培養目標”。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解決許多環境問題,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注意事業接班人。
環境教育的滲透是初中生物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落實環境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要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將環境教育與生物教學活動有效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物知識學習過程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生物作為自然學科的一部分,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涉及到環境方面的知識,作為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環境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如,“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常見的人類活動對人類環境造成影響的事例,結合這些事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生活垃圾為例,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排放會污染環境,惡化空氣質量。借助這一事例,向學生講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保觀念。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想有效滲透環境教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究與保護環境有關的生物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掌握保護環境的知識,提升對保護生物知識的印象。如,引導學生探究“生活中的塑料袋對生物的危害”實驗,生活中的塑料袋大多是不容易降解的,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觀察到這些不易降解的塑料袋會產生微生物細菌,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應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探究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探究,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2]。如,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去探究,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并讓學生在問題探究過程中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理論知識轉化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想有效滲透環境教育,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尤為重要。課堂是知識傳輸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將生物知識與環境保護有效的結合起來,更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從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3]。如,在“空氣質量與健康”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空氣質量檢測”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自己生活的空間的空氣質量進行檢測。通過這種時間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使學生認識掌握一定的空氣防污染知識。
初中生物知識大多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將初中生物知識與生活有效的結合起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環保觀念[4]。如,在“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這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我們日常哪些行為會對環境產生影響?”通過討論,可以讓學生知道:垃圾的隨意丟棄、隨地吐痰等行為都會污染環境。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向學生灌輸環保意識,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哪些行為屬于環保行為,哪些行為不屬于環保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綜上,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環境保護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基于這一嚴峻形勢,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提高初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其肩負起環境保護這一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