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木英
(江西省玉山縣冰溪鎮中學,江西 上饒 334700)
眾所周知,漢語是我國的國語,而語文教育是我國的基本教育,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前提,而情感教育作為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自我國進入新課改時代以來,社會和學校對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越來重視。因此初中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外,還要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增加對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在我國,大部分教師還存在著傳統思想,認為學生只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即可,其他無關緊要,但事實上,只有做好情感教育,才能讓初中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專注的學習語文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情感變化,從而促進教師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提升初中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完善的性格,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多方面創新。本文就將針對現今初中語文發展現狀,提供一些可行性對策。
第一,初中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導致在學習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存在不認真,上課不能跟隨老師的進度等問題,究其原因,筆者發現多數初中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無法做到在全程的注意力集中,同時也和教師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有一定關系[1]。
第二,很多初中生對語文學科存在嚴重的誤解,認為語文不需要學習,也不需要下功夫,將學習語文的時間分給其他科目,導致對語文學習迷茫、低效等,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找不到好的方法,和適合自己的方法,別人怎么學,自己就一味地模仿,甚至只學習老師講授的課堂內容等,導致后續的學習效果不高。
第三,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善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方面的引導。例如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只是單純的對課本知識進行模式化解讀,不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與學生之間缺少互動,并且很多語文老師不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的氛圍,如:老師講授一些古詩詞、文言文過程中,單純的依據參考書對文章進行解釋,學生無法理解詩人的真實情感。
第四,老師在語文課堂中,無法做到與學生充分互動,缺乏引導,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對文中的詞、字進行解讀,忽略與學生情感交流,這樣,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材可以說是文學的寶庫,里面凝結了眾多中國文學家以及國外知名學者的智慧,課本內容蘊含了豐富的文學知識和良好的情感素材,能充分體現文章美感,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八年級《蘇州園林》中,文中著重描寫了蘇州的園林藝術,在講授中,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古建筑的美妙,以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能夠沉浸在蘇州園林的美感之中,體會園林藝術的特征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引導學生閱讀這篇文章中,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2]。
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文章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來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體會其中的道理。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文章作者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分析手法的奧秘,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自身的情感。因此,教師的教學課堂中,應采取合理的手段,引導學生融入課堂,體味作品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字作者產生共鳴。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的表達自身情感,收獲真善美的體驗[3]。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情景的統一性進行深刻的認識,教師應通過自身對文章的理解,用語言將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課本和自身的理解,融入到文章中,實現心靈的凈化。教師在創設情感意境時,需要重視課前導語,為語文課堂教學創作良好的條件,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更加深切的體會到做作者的情感[4]。
目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事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文學作品更加生動形象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易理解社會現狀,并對其進行反應,表達出中心思想,教師在課堂教授中,應當讓學生融入逼真的畫面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擁有更好的情感體驗[5]。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探討,可以發現,在初中語文新課改中,情感教育至關重要,教師應通過情感教育方法,讓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擁有更加豐富的情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綜合全面的發展。雖然現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會順應時代的變化,積極創新,注重學生情感教育,為今后語文教育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