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云南 昆明 650214)
教育部于2016年9月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其中,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
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3章第3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為例,對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展開分析。
“理解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是本節的重點、難點。教材對細胞核的功能并沒有直接作出闡述,而是給出“資料分析:細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的四個實驗資料,作為學生討論細胞核功能的材料。教師對這部分知識的處理,往往就是讓學生自行學習資料并討論分析,總結歸納出細胞核的功能。但是這樣處理,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未能體現“核心素養”、“科學素養”的觀點。
生物新課程標準要求對舊教材進行優化調整,在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更為廣泛的內容,將科學探究及小欄目作為實驗的主要活動,形成科學探究活動[1]。因此,對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我采用讓學生充當“小小科學家”,將“資料分析”中的四個實驗資料寫成實驗報告的形式。
實驗分析報告單具體設計包括:實驗主題、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實驗結論、實驗分析等。
學生通過對資料中簡短的文字進行分析討論,從科學實驗的角度來填寫實驗報告,包括分析實驗目的,找出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描述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等。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對這樣的學習形式充滿了興趣,能夠積極地參與小組討論,并在學習后能夠掌握科學實驗的一般過程。
通過以教材資料分析為依托,讓學生充當“小小科學家”,站在科學家的角度來分析實驗,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滲透生物科學史教育,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探索生物科學的奧秘,有效掌握學科知識,形成學習的科學方法、技能,理解科學過程和科學本質,逐步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能力,提高科學素養,達成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