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
(安陽市崔派藝術研究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現如今民族器樂逐漸走向了多元化的發展軌道,創作技法的多樣性賦予了民族器樂新音色的探索及多方位的音樂表現,這一與時俱進的改變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為民族器樂創作的作曲家,會受到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熏陶。在他們美學觀里,融合了道家思潮與儒家思潮的精華,喜歡在作品中積極的表現民族精神風貌和情懷,因此在一些作品中,他們有意識的剝離表象,或潛入到人的情感深處,或抽象出事物的精神風貌,盡可能的使音樂真正體現音樂。一些作品中戲曲音調的運用以及自由的漸變節奏處理,都細致的折射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厚底蘊。
大眾媒介電子技術的高復制性和廣泛傳播性超越了時空界限,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絕對感性化的空間。視覺藝術把無數作品一起奉獻到人們面前,使大眾有了前所未有的選擇權利。在這種嶄新的氛圍中接受者感受到的是自由,他們在享受信息傳媒所帶來的“藝術”之前就先享受了生活本身,可以說新的信息傳媒手段為藝術與生活的統一奠定了所需要的物質基礎,藝術由此成為了人人都能參與的事業。普通大眾在不經意間融入了藝術創造的感性空間,被各種各樣感性形象所包圍的他們逐漸意識到作為“大眾”本身參與藝術創造和審美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
當代藝術審美的大眾化取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表現的也是非常明顯的。藝術家為了使藝術作品更加貼近大眾,得到大眾的認可必然要選取大眾所感興趣的范圍。在題材方面要盡可能的通俗,更多的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去思考藝術創作的需要??傊?,就是在常見的題材中發現閃光點,運用最普通的表現方法創造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聽眾群以受教育的程度來劃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決定了欣賞水平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同時也會決定音樂傳播媒介的不同。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眾對話的時代。這種“對話”雖然已經成為現代人推崇的思維方式但在根本上與中國傳統文化淵源頗深。老莊和孔子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本身就是很美的藝術作品,而傳統文化中隨處可見的互生的模式也是美的??梢哉f正是這種對話給中國傳統文化添加了一抹濃厚的美學色彩。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對這種對話和溝通最為敏感的當屬藝術家。在這個大眾對話的時代,藝術品已經成為我們自身文化在生活上的延伸,在此不斷延伸的過程中當代中國的各種表象、人的社會活動在經過藝術創造之后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藝術品作為這種延伸的實現使藝術家更多的關注到社會大眾的需要,而不再是僅僅集中關注作者內心的焦慮。藝術家將眼光放置到更加現實的位置,觀察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和人類文化價值的變化,這樣藝術才能集中表現當代藝術的本質,創作出更多鮮明可感的形象。
20 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發展進入了以科學技術為引導的時代,這也使得當代藝術及其創作手段更多的被納入了科學因素的涉及范圍內。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越來越直接的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這一方面改變了人們看待藝術和理解藝術的方式;另一方面更推動著藝術向更加現實的生活領域的靠近。技術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創作手段藝術和藝術家與大眾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只有在科技高度的今天才能真正實現,原因在于這種技術消除或者至少消除了兩者之間溝通的阻礙。
誠如我們所知,藝術最初是與大多數人緊密相關的,劉錫城先生曾經說過:“原始藝術是原始人創造出來的而又為原始人共同享受的一種藝術。當原始人的全部意識形態還沒有分割成各個部分而是一個統一體的時代,原始藝術對原始人的生活的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边@說明藝術在最初時期就是“大眾”創造而且是為“大眾”服務的。只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才開始出現了相對的藝術創作者。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藝術一直被少數人所占有,這類人主要由占社會的主流地位的文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構成。這種所謂的精英藝術因為被統治者利用成為他們從思想上控制大眾的工具,所以必定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愿所創作的。而影響藝術的大眾化的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恐怕還是由技術所決定的,古代各種有價值的藝術品不是深藏于皇宮大內,就是被有錢有權的文人士大夫所收藏,普通人根本沒有渠道接觸到這些好的作品,更不要說近距離的欣賞了。先進的傳播手段不僅豐富了藝術創作者的創作形式,同時也對藝術的廣泛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是由內外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動的,所以我們在充分肯定中國藝術審美大眾化取向產生的社會文化原因和時代原因的同時,也決不能忽視這一現象作為藝術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的結果。我們在討論當代中國藝術審美的大眾化歷程時,要把這種既定的事實當作一個動態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不僅意味著今天的藝術審美大眾化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而且還說明當代藝術審美的大眾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歷史的一種繼續和完成。
今天,無論是國外的后現代文化還是國內新時期的文化都呈現出了由精英向大眾轉型的一種態勢。越來越多的“精英文化”、“高雅藝術”由少數藝術家自娛自樂的“象牙塔”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藝術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藝術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價值在于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食糧從而為社會和諧發展產生動力。作為人類精神延伸的藝術,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它要為人類提供精神乳汁就必須從“高高在上”的姿態中俯身向下,慢慢融入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接受啟迪。這意味著藝術的大眾化必然成為一種發展的趨勢。
當前的大眾生活被包圍在藝術品當中,藝術幾乎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隨著審美認知的形象化人們在審美愉悅的情況下體會到一切感觀的快樂,日常生活中可看可感的都是具體的形象,審美開始由理性愉悅向感性愉悅轉變。藝術在生活中的普及使人們越來越多的與藝術對話,在對話中感受到藝術與生活融合之后給大眾帶來的人本主義關懷。從本質上說,這種與藝術的普遍交流本身就是大眾開始自我實現的方式,因為藝術與生活的聯姻自然會使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愿意關注與生活有關的內容,這些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必然能夠在接受者內心深處引起自我的共鳴。
關注藝術作品的感性形式就是關注作為接受者個體的真實感受,而這種真實感受的獲得就是通過對話得以實現的。也正是在這種感性氛圍的對話中大眾才真正了解自己、重視自己實現真正的自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