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峰
(身份證號:1311211972****3414)
近年來,在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之下,城市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脹。這也相對了帶來了諸多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噪音污染——城市交通帶來的噪音污染,城市施工建設機械設備運作帶來的噪音污染以及城市工業生產帶來的噪音污染等;大氣污染——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煤等燃料燃燒帶來的大氣污染,熱電廠,化工廠生產帶來的二氧化硫等危害性氣體污染,城市車輛的尾氣污染等等,導致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固體廢棄物污染——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城市建筑拆遷廢物污染等;水污染——市民生活用水污染、工業生產廢水污染等等。
總之城市化進程過程中的工業生產、市政建設、交通車輛、居民生活等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給城市居民的身心發展帶來了影響。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發布的《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2006)》表明,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 57.05 分,環保行為得分為 55.17 分,環保滿意度得分為60.20 分。這表明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水平不高,環保參與度也還很低,環保滿意度情況則表現一般。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的環保行為受到環保意識和環保滿意度兩個方面的影響。環保意識越高的公眾,環保行為的參與度也越極;環保滿意度越高的公眾,環保行為的參與度也越高;而其中環保意識對于環保行為的影響表現得更為明顯。
城市化本來應當是和工業化齊頭并進,相互促進的發展過程,但在我國的特定條件下,政府主導了經濟增長,也相應地主導了城市化的進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曾經長期人為抑制城市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后開始逐步推進城市化,但在具體政策上又搖擺不定。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之前,有不少人提出小城鎮應當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重點,政府為此對農民采取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政策。因而當時的小城鎮建設具有急功近利的色彩,而不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水到渠成的發展結果,導致小城鎮在一定程度上呈現高速度、低質量的發展。
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各地政府不遺余力地推進城市化的發展,又使得部分大中城市的發展速度過于超前,質量得不到保證。因此,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條件還不完全具備的時候,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我國的城市化已經在20多年里走了發達國家100多年走過的路,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相應的環境問題。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健全的法律體系和運作方式,新形勢下,依法做好環境管理工作,必須進行相應的轉變,具體應做到四個延伸和六個轉變。
四個延伸,即由污染防治向生態保護延伸;由防治大中型企業污染向防治各類小企業、小攤點污染延伸;由重點治理第二產業向第一、第三產業延伸;由城市綜合整治向農村環境治理、保護延伸。
六個轉變,即由就環保抓環保的習慣定式,向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轉變,努力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由單純污染防治向優化投資環境與營造生態環境新優勢轉變,自我加壓,拓寬環保責任領域;由分散的點源治理向區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和依靠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由行政手段為主向運用法律手段,輔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技術等綜合手段轉變,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城市環保事業由過去政府包辦、直接管理向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按經濟規律發展環保事業轉變;由單要素的管理向多要素、全系統的綜合管理轉變。
城市空氣污染的治理應以城市的能源結構與交通狀況為依據,確定濃度高、范圍廣、危害大的首要污染物,以便于治理時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城市的環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大氣污染,下面主要針對大氣污染進行分析:
1.工業合理布局
這是解決大氣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還應把有原料供應關系的化工廠放在一起,通過對廢氣的綜合利用,減少廢氣排放量。
2.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
減少汽車廢氣污染,采取傾斜政策,提高車輛汽油燃燒質量,從而減少有害廢氣的排放。
3.綠化造林
樹木能使空氣得到凈化,從而顯著改善城區環境。因此,應加大綠化造林的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綠化面積和綠化率。
循環經濟是2l世紀環境保護的戰略選擇,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它可在經濟過程中實現資源的減量化、產品的反復使用和廢氣物的資源化,并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發展工業,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目前有些城市在此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成效并不明顯,如垃圾處理的分類收集和處置。針對這一問題,當前應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系統,提高回收利用水平,實現垃圾處理方式從填埋、焚燒向多元化綜合處理的轉變,以達到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積極推進生活垃圾生物轉化、能源轉化利用。
宣傳教育是做好城市環保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各種立體手段,抓住一切機會,對政府、企業、社會公眾進行宣傳,避免環保宣傳盲區,改變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誤區,使環保工作真正實現政府重視、企業配合、人民群眾滿意、社會效益明顯的最優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