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陽陽
(綿陽高新區永順路小學,四川 綿陽 621000)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通過給學生拋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或案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實驗、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進行主動探究,從而發現并總結出問題的原理及結論,并形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以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在自主探索和自主分析的過程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分析事物的內在屬性及關聯,尋找規律,總結方法,形成能力并建立起自主的認知模型與學習架構。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利用具有探究性的數學問題和案例,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通過計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循序漸進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
例如,教師在進行小學六年級數學“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這一課題的教學時,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教學的方式,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一些正方體物品(如積木、魔方等),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方式,請同學們根據課程所學的知識,以小組的形式針對實際的物品進行測量計算,準確計算出該正方體物品的表面積,在了解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及計算方法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究和實踐,對數學知識進行應用和踐行,實現計算能力的提高。
問題式教學在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開啟思維,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答案,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為計算能力的發展提供有效途徑。
在開展問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與任務,進行合理的問題設計:首先,問題式教學應遵循針對性原則,即問題情境的創設應基于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教學進度,突出教學主題;第二,問題式教學應遵循啟發性原則,即數學問題的提出應能夠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自主的思考和計算;第三,問題式教學遵循趣味性原則,即在問題設計中應考慮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后,問題式教學應遵循遞進性原則,即問題的設計應依據教學內容層層展開,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具有連貫性,以此保障對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培養。
情境教學的方法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采用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種方式,將課本中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和計算公式,以更加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學生傳達,改變學生過往對數學學習的刻板印象,加強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積極表達,主動探索,通過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提升計算水平,并養成以多方面、多角度尋找計算問題的多種方法的習慣,促進學生思維的分散。
以小學數學《100以內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加減法計算融入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中,為學生提供一些趣味的教學用品,并由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的角色,由教師給出一個具體的計算問題,如“小明今天跟媽媽去超市買文具,小明買了一個5元錢的小豬佩奇橡皮,還買了一個15元錢的筆袋,那么他一共要付給售貨員多少錢呢?大家能幫他算算嗎?”通過模仿真實的購物場景,學生會在情境中進行10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培養快速進行口算的能力,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單單是為了掌握知識,提高成績,而是真正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所學到的計算知識可以真正應用于生活中,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可以真正挖掘數學學習的趣味和意義所在,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增加學習動力。
例如,學生學習的長度測量方法、數字計算方法、重量測量方法等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應用機會,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親身體驗一下計算能力的實踐與應用,如跟隨爸爸媽媽去菜市場,用稱幫媽媽計量一下蔬菜的重量;在家中使用電子秤給爸爸稱一稱體重,試著將公斤轉化為斤或千克;量一量家里家具的尺寸;在購物時幫媽媽算一算物品的價格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自己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家長解決實際的問題,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提高了計算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引導,教師應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的啟發、興趣的培養、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提升,通過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考與想象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求證、積極思考,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促進計算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