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高級中學,遼寧 盤錦 124200)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教師將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中數學教學亦是如此。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單純為了考試而教育,側重幫助學生學習系統的數學理論基礎知識,并掌握一定的數學技能,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但對學生個性發展方面的培養不夠重視,致使高中數學教育中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
這種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生個體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需要個性傾向的參與,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此密不可分,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個性特征,才能更好的發揮自身創造性的能力,且不受環境和挫折的影響而改變,一往無前。其次,這是滿足時代發展需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要求。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未來將呈現信息、國際、個性的發展特征,因此,個性化教育也成為時代發展的必需。最后,這是素質教育實施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旨在對全體學生進行一種發展性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數學人才,而個性教育可做到這一點。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自己作為課堂主導角色所應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學活動的策劃與實施者,教師更應明白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參與,只有擁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保證教學活動在正確的軌道上開展。而傳統教學理念下“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很不利。因此,高中數學教學首先要轉變以往的陳舊教學理念,樹立個性教育的教學理念,將對學生的個性教育放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關鍵位置,教師應有意識地將學生的個性教育貫穿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關注學生個性特征和發展,基于不同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情況的不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個性發展的獨特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對教師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樹立個性發展的意識,加強對學生個性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很多學生對高中數學的學習缺乏足夠的信心,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在苦學與低效率之間徘徊,每天在各類數學方程式與幾何體之間痛苦糾結,而部分教師時不時的冷嘲熱諷更是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的恐怖心理,數學學習陷入僵局。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營造師生交流互動的對話型課堂很有必要。例如,《空間向量及其運算》的實踐教學中,如何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和平行向量基本定理順利推廣到空間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進行轉換和引入乃至具體的做題中出現嚴重混淆,不能把握學習要領,造成學習效率低下,自信心受阻。這時,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加以引導,通過一對一輔導、集體教、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重塑學生自信心,讓師生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高中數學與小學和初中數學相比較,其枯燥性與深刻性加深,難度系數也進一步提升。很多學生談“數”色變,望“數”生畏,缺乏學習信心與自信心,因此,要想通過對數學學科的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品格,只能是難上加難。教學中必須克服這一系列難題,使學生愛上數學,通過對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達到對學生個性教育的目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知識的創新學習,進而培養其探疑、析疑、解疑、答疑的能力,激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方式加強對自身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激勵其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和創新,保證個性教育的完美實施。例如,在《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實踐教學中,教學開始時,引導學生對自己所知道的“平面與平面位置關系”的幾種情況進行描述,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然后代表發言,在不傷害學生自尊的情況下,對其說法進行補充,并要求代表上黑板畫出來,這樣學生便形成了自主學習探究的心理,可有效促進個性教育的培育。
獨特的數學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創新意識,培育獨立個性。數學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的個性品質,對學生進行個性教育,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理智地思考問題,通過對數學中各類問題的解析總結出一定的思維模式,培養
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深刻性和創新性,教育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按客觀規律辦事。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一是引導學生在遭遇復雜情況時,冷靜思考,運用系統化的數學知識,活躍和創新學生思維。二是加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針對同一個問題的權威解法,應善于批判質疑,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獨到見解。
總之,面對新時代對高中數學復合型人才的強烈呼喚,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進行個性教育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很有必要。只有在高中數學教育中加強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與教育,才能為國家發展輸送一批能力超群、個性鮮明、創新意識強的高素質人才。而這一過程漫長而艱辛,需要高中數學教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