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平
(鶴壁市博物館,河南 鶴壁 458000)
鶴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有許多在歷史教學可利用的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開展愛國、情感、環保、審美、理想和文化傳統等教育活動。在歷史教學中結合地方文化史,更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遙遠的歷史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觸可摸的存在。
鄉土歷史資源中有很多素材。在鶴壁市,比如:浚縣抗日第一人——常仙甫,周口村紅槍會夜襲日軍,浚縣血案等……學生通過學習家鄉歷史文化,在家鄉人物的歷史事跡中,可以了解家鄉歷史人們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進一步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地方史是生活環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長的,直觀性強,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當穿插地方史的內容,一方面有利于幫助學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學生在地方史學習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有計劃地選擇與課程標準相關的地方史事,引導學生以課程標準為綱,以地方歷史為資料,以本地社區為實踐基地,通過社會調查、訪問、參觀、搜集實物等,尋求多途徑獲取知識的方法,改變了從書本到書本的學習途徑,養成從發生在身邊的史事中搜集歷史信息,獲取新知識的學習習慣,形成“歷史就在我身邊”的理念,有助于終身學習。在活動中,互相合作、交流、探究與研究,培養學生會讀書、會調查、會找資料。
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精神和人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并可相應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勇于探究的能力。同時在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擔當意識。在實地考察中。培養學生的發現、感知和評價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感悟鑒賞能力。
文本類的鄉土歷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包括:鶴壁本地的一些歷史文檔、相關歷史文獻、歷史年鑒、各類的大事記、歷史小說、地方志、地方性的雜志、地方性的報紙刊物、歷史人物回憶錄等等都是屬于文本類的鄉土歷史資源。這些文本資源非常多:《浚縣志》、《淇縣志》、《鶴壁年鑒》、《悅讀鶴壁》、《鶴壁日報》、《淇河晨報》等等。
歷史實物資源的類型同樣是豐富多樣的。各地的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各地歷史名勝、烈士紀念館、圖書館、檔案館等。鶴壁市不乏具有鄉土歷史價值的實物資源。比如:歷史名勝:大伾山、浮丘山、云夢山、五巖山等。鶴壁的歷史遺跡之類:朝歌古城、紂王墓、紂王殿、子貢墓、永濟渠(浚縣段)、黎陽倉、明城墻、云溪橋、鶴壁集古瓷窯、宋代采煤遺址、大呂寨豫北戰役劉鄧大軍指揮部舊址、石林會議會址、火龍崗殲滅戰舊址等等。其中的“永濟渠(浚縣段)、黎陽倉”還是我市的惟一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鶴壁市境內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浚縣民間社火和浚縣正月古廟會成功入選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浚縣民間社火包括:舞獅、高蹺、旱船、背閣等。鶴壁市公布的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美術包括泥咕咕、浚縣石雕、泥猴張的泥猴藝術3項。傳統技藝有4項,分別是石林剪紙、郭氏銀飾、李新寨銅制樂器和黃河古陶制作技藝。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鄉土歷史文化知識。把教科書當做學生的"主食",把鄉土文化當做學生的"零食"。通過講述,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歷史教科書七上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可聯系鶴壁市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花窩遺址、大賚店遺址、劉莊遺址;學習七上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時,可聯系鶴壁市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淇縣朝歌、紂王墓,及唐宋瓷窯遺址;講述七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可聯系鶴壁市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子貢、鬼谷子;學習八上第15課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可聯系鶴壁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浚縣抗戰第一人——常仙甫;浚縣慘案;學習八上第17課內戰烽火,可聯系石林戰役、石林會議;學習八下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可聯系鶴壁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等等。
開展鄉土文化之旅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鄉土文化的內涵和底蘊,繼承和弘揚鄉土文化。鼓勵學生運用參觀考察、調查研究、訪問當事人等形式了解鄉土文化,培養他們鄉土的親近感和自豪感,使學生熱愛家鄉的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歷史。
挖掘鄉土文化資源,選編鄉土資源作為校本教材,可以彌補通用教材之不足,鄉土教材作為教科書的補充教材,是教科書中沒有的鄉土文化故事,通過鄉土教材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展歷史,學的外延,符合新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求。因此,要認真研讀鄉土文化資源,編寫鄉土教材。
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是歷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資源是一筆不容忽視的財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不僅僅是專家和學者的責任,更是一線教學老師需要研究的方向。在開發利用各鶴壁鄉土文化歷史課程資源時,教師應本著史料的真實適用的原則,著重使用本地區具有對比優勢的歷史課程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各類鄉土歷史課程資源,使中學歷史教學得到增益,從而更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