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茹
(河北省唐縣大洋鄉西大洋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5)
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和新課程的實驗與推廣,加大了教學改革的力度,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新教材無論從內容設計上,還是從呈現形式上,都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皮亞杰說過: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教學。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一個課題――如何在有限的課堂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就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它的研究可以顯示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新走向。針對本地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小學數學教學。
“趣味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數學學科理論性較強,很多學生都因其枯燥無味而缺乏興趣,有的甚至“恨之入骨”。缺乏興趣,成績不理想,于是,愈加缺乏興趣,成績更加不理想: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學業受阻。小學數學是基礎,也是培養數學興趣的基石,小學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所以筆者認為要采用“趣味性”教學。
其一,注目學生“玩性”,采用“游戲式”教學。小孩子大多比較貪玩,很多家長都抱怨孩子貪玩而不愿學習。其實,老師正好可以利用學生貪玩的性情,在“玩”中傳授知識。比如在講“質數”和“合數”時,可以讓20個同學按順序報數(從1到20),然后讓每個同學分別說出自己所報的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或者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大家一起評判每個同學是對是錯。再如,講長方形面積、周長計算時,可以讓學生測量、計算自己課桌的面積和周長,既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又做到了學以致用。
其二,注目學生“好奇心”,采用“懸念式”教學。孩子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強烈,這就是他們喜歡問“為什么”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師可以精心設置懸念,調動起孩子的興趣。如分數教學就可以編輯下面題目:小明過生日,爺爺買來一塊大蛋糕。在吃蛋糕時,爺爺把蛋糕分成了10塊。爸爸最能吃,吃了3塊,爺爺、奶奶和媽媽都吃了2塊,而小明是小孩只吃了1塊。那么同學們知道他們分別吃了整塊蛋糕的幾分之幾嗎?爸爸吃的蛋糕又是小明的幾倍呢?這就不是單純的提出問題,而是在提問的同時把學生帶到生活情境當中,設置了懸念,調起了學生的興趣,接下來學生會更加認真聽課的。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學習了“體”的知識后,就讓學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體,回家后、外出時觀察各種各樣的物體,還可以動手做長方體、立方體、圓錐體,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這些“體”的特征。
課后小結就是上完課后對一節課的各方面進行總結。這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必要的。對于學生而言,進行課后小結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識情況,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也明白了不足之處,從而更激發了自學的興趣,并把小結后的不明白的地方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就當天的課做好小結,然后,應該及時反饋,公正評價。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喚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只要我們從預習著手,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課中、課后在師生配合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必將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及數學整體素質的提高。數學教學特別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讓他們不但勤學而且善思。如此,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訓練,《標準》提出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