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晏
整體教學是踐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重要途徑,具有深刻的理論基礎。整體教學使不同類型的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感官能力和抽象思維,促使學生綜合全面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實現馬克思倡導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落實。
教師教學用書中的“關于教材”的“編寫說明”指出:新教材新增的四個“活動探究”單元,整合課程要以任務為軸心,以閱讀為抓手,整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一個綜合實踐系統,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到課外,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其基本設計的思路是“文本學習—實踐活動—寫作”。這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要在多種語言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多種整體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活學活用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這也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但是,四個活動探究單元中的文體囿于新聞、演講稿、現代詩、戲劇,而學生平時接觸較多的文體——散文、小說、說明文、議論文并未涉及。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可以以“活動探究”的形式,就這些文體做出整體教學的嘗試,以期高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統編教材中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在教師教學用書的“單元說明”中有了明確的“單元目標”,并在緊隨其后的“編寫意圖”中對單元目標的達成具體化。教師若緊緊抓住這些變化,重視單元目標,那么對單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時,就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教師必須全面把握各單元不同文體的特點,又不能把同一單元相同文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得千篇一律。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確定就是依據“這一篇”“這一類”的特點。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秘密。”語文教師想把語言形式講清楚,需要一定的功力。而閱讀教學設計往往圍繞內容、情感大做文章,教師把握語言形式也多從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的角度賞析。統編教材《語文》(以下簡稱《語文》)八(下)第一單元包括《社戲》《回延安》《安塞腰鼓》《燈籠》四篇課文。單元目標中有這樣兩點:目標2,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目標3,品味課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大部分教師通過落實目標2,就默認達成了目標3,其實在品味語言方面還做得不夠深入。
在學習完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四篇課文的語言形式進行比較:同樣是回憶童年的片段,《社戲》中多對話描寫,有“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的俏皮比喻,文中比比皆是兒童敘述視角;而《燈籠》的第一段中“但偷偷還要在神龕里點起燭來”的“但”字,就可以看出是成人敘述視角。教師咬文嚼字地整體設計、比較賞析語言,才能揭開兩篇文章在語言形式方面的“奧秘”,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特點。
《回延安》《安塞腰鼓》中都有很多修辭手法。教師教學《回延安》應側重于品味比興手法的語句,把夸張、擬人手法的語句“放一放”,集中精力體會“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的特點。而《安塞腰鼓》應側重于品味排比、反復手法的語句,把夸張、比喻手法的語句“放一放”,集中精力體會黃土高原蓬勃的生命力。這樣,教師通過整體把握、各有側重,在課堂教學時就不會做無用功。
《語文》九(上)第二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議論這種表達方式,每篇文章的選擇都有其側重點:《敬業與樂業》側重觀點明確,論證思路清晰;《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側重用鋪陳與反語的方式來表達思想;《談修養》側重正反對比論證;《精神的三間小屋》用比喻論證來說理。而第五單元中,《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側重了解駁論特點;《懷疑與學問》側重把握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談創造性思維》側重把握舉例論證;《創造宣言》側重駁論與立論,舉例與引用論證。這樣分析下來,教師就會理解編者的意圖,帶領學生學完第二單元就學第五單元,保持了知識的連貫性。這樣的整體教學,促進了議論文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
說明文教學若是從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幾個方面設計教學,顯然無法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類型的說明文的魅力。
《語文》八(下)第二單元《大自然的語言》的突出特點是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突出特點是邏輯嚴密。所以,這兩課可以整體設計成“利用思維導圖理清說明順序”。《大雁歸來》的突出特點是抒情筆法,《時間的腳印》的突出特點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妙用以及獨句段的妙用。所以,這兩課可以整體設計成“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生動的魅力”。
因為九年級教學進度比七、八年級略快,教師可讓學生先學習九(上)第六單元古典小說單元,緊隨其后學習第二單元小說單元。這樣的跨單元整體教學,可以讓學生一直在小說的海洋中徜徉,不斷強化和深化對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文體重點要素的認識。隨后,教師安排學生學習九(下)第五單元戲劇活動單元,因為戲劇和小說有諸多相似點,學透了小說,戲劇沖突、舞臺說明等戲劇的專業術語也就很好理解了。在學習戲劇單元時,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把《語文》九(上)第四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九(上)第六單元的《范進中舉》、九(下)第二單元的《孔乙己》《變色龍》改編成戲劇,這樣既可以復習小說單元的重點篇目、重點要素,又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戲劇沖突、舞臺說明、內心獨白等戲劇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以學定教”是詩歌閱讀教學整體設計的有效途徑。例如《語文》九(上)第一單元“教學建議”中指出,“聯系學生已有經驗……做好欣賞前的引導”,要求勾連以前學過的《天上的街市》與《未選擇的路》,體會聯想、想象、比喻的妙處。教師在設計《沁園春·雪》的賞析時,就可以抓住“須晴日……”設計體會聯想與想象的妙處,把握郭沫若與毛澤東的不同情懷。這樣,通過整體教學,教師就可以通過勾連的手法比較不同的情懷,高效達成詩歌教學目標。
跨文體整體進行教學設計可以通過“人文主題”的組元方式進行,例如《三國演義》雖然不是課標必讀名著,但是,《語文》九(上)第六單元設置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教師就可以把賞析九(下)的古詩詞《江城子·密州出獵》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均含孫權的典故),作為這篇課文的導語設計。教師通過九年級古詩與文言文整體教學,用著名詩人對三國人物的傾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跨文體整體教學設計還需要內涵豐富的任務,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例如教師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可以以一個主問題貫穿——如果讓你以《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為腳本排演一出舞臺劇,你會做哪些準備工作?這其實是以任務驅動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四人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唐雎不辱使命》的排演。學生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排演舞臺劇需要做如下準備工作:疏通文意、分幕排演、揣摩語氣、把握形象。同時,為了疏通文意,還要先翻譯課文,落實字詞。然而,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更高了。全劇分為兩幕,秦王使者見安陵君為一幕,唐雎見秦王為一幕,這樣就整合了戲劇單元、文言文單元、小說單元的教學。而揣摩語氣、把握形象的環節,就把傳統教學中“品味唐雎的語言藝術”這一孤立的問題整合在一起并順利解決了。
《岳陽樓記》過去被放置在八年級教材中,以前的教學設計基本是在賞析寫景妙處、感悟憂樂情懷方面做文章,比較細碎。現在,這篇文章被編排在《語文》九(上)第三單元,并且是在第二單元議論文單元之后,教師就要好好揣摩編者的意圖。教材“預習提示”第一點提示了本文獨特的寫法,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不落俗套、別開生面的視角。在教學進度上,教師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教法,把文言文提到前面來教學,而要充分考慮到單元之間的聯系,整體把握教材。教師在整合第二、第三單元之后,在教學環節中設計了這樣的學生活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范仲淹是如何勸勉滕子京的?
要求:1.聯系課文探究,建議每個組選擇2~3個發散點;2.組內全員參與,共同繪制一張思維導圖(核心詞:勸勉);3.結合思維導圖,探究結束后派一名代表發言。
發散點:表達方式、寫作內容、景物特點、情感、詳略、句式、寫作手法、精彩語句……
這樣就高效整合了一篇課文、兩個單元的知識點,如眾多細碎的文學賞析點、文章寫法、議論性散文的思路把握等,高效推動整體教學的落實。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議論文單元傳統的預習方式是很枯燥的,教師的一般做法是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議論文的三要素中的論點、分論點,在課文旁邊批注論據類型、論證方法。在引入“思維導圖”這個工具后,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提升。例如,教師在精講《敬業與樂業》這篇規范的議論文之后,讓學生預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懷疑與學問》《談創造性思維》《創造宣言》這幾篇課文時,都可以讓學生畫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圖體現論點、論據的關系,論證的過程;在填充思維導圖時,必須要概括論據,這樣還順便訓練了概括能力。這一預習作業雖然比傳統的預習作業容量更大,任務更多,但是整合了論據、論點、論證的知識點和概括分析的能力點,學生更樂于去做。
復習課往往比較枯燥,但是教師整合口語交際與閱讀教學,整體設計復習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語文》八(上)第二單元有《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教師可以開展采訪活動,就文中的人物事跡、人物品質、人物影響幾個方面設計采訪問題,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的活動中復習課文內容,并在活動最后整理“名人回憶錄”。這樣的整體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趣味中復習,興致盎然。
針對《語文》七(上)中的敘事類文章,如《秋天的懷念》《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貓》《狼》,教師可以整體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轉述”活動——“有一個故事要講給你聽”。通過學生之間的轉述訓練,可以迅速理清記敘的諸多要素。轉述活動中的“指出瑕疵”環節還能鍛煉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
《語文》七(下)第一單元第二課《說和做》采取了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教師教學時,可以對課文重新進行排列組合,把敘述、描寫的句子全部放在前面,把抒情、議論的句子全部放在后面,這樣就形成了“事跡+評價”的模式,也就形成了加長版的“頒獎詞”。學生再對其進行刪改,使其長度符合要求。如此,學生再為剛學過的第一課《鄧稼先》寫作“頒獎詞”就輕而易舉了。
在《語文》八(下)第五單元游記單元,作文指導中介紹的各種寫游記的方法都是以課文做例子,教師可以用好每一課的側重點,對學生的游記習作作更細致的要求。例如學習《壺口瀑布》中獨特的觀察視角;仿照《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在游記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融合想象與客觀描寫;仿照《登勃朗峰》,運用小說筆法插入趣事;仿照《一滴水經過麗江》,對自己的游記調整構思,做到角度新穎等。這樣整體設計游記單元的讀寫一體化作文課,才能讓閱讀教學真正為寫作助力。
學生在閱讀課內名著后,寫讀后感往往很難在主題方面深入挖掘,教師也可以在這一方面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比如,可以從文學的“母題”出發,勾連幾本名著,給出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詞進行討論后寫作。再例如,以“希望”為主題詞,談談閱讀《海底兩萬里》和《駱駝祥子》的感受。有學生回答:“《海底兩萬里》中,潛艇被困冰層,船員們克服缺氧的困難,不放棄希望,輪流上陣,終于鑿開冰層,安全脫險;《駱駝祥子》中的祥子,一直懷有希望——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省吃儉用,攢錢三年,終于買到了新車……”教師用一個主題詞整合兩本名著,使學生能夠橫向整體思考,縱向深入名著內部挖掘,很好地鍛煉了學生歸納與綜合的思維能力。
整體教學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契合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的核心理念,是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要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整合教學,為構建整體高效課堂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