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分明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參與變革失敗遭貶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于是寄情山水,寫的一篇傳世佳作。其寫景方法極其巧妙,讓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基于作者睹物抒情的情感脈絡和文章的語言風格,為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深入理解,筆者決定采用以讀促解的教學方法,即三讀:
1.讀準(句)。
2.讀通(意)。
3.讀懂(情)。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記》。(板書課題、作者)
師:我們今天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讀準、讀通、讀懂。讀準句,讀通意,讀懂情。(板書學習目標)
評點:直接切入主題,以優美的板書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任務是什么,具體明確,便于操作。
師:那么我們首先來看看同學們預習得怎么樣?請一個學生讀,其余同學靜聽,看看他是否做到讀準句了。
(生1讀(聲音洪亮)。讀完,掌聲響起。)
師:同學們的掌聲想要給我們傳達什么信息呢?
生2:老師,他聲音很洪亮,而且很投入。
師:剛才那同學讀書非常自信,真棒。
生3:但是有個字的讀音不準確,“龔”這個字應該是第一聲。
師:你真細心,同學們,這個字應該讀——
生(齊):gōng,第一聲。
師:同學們,你認為文中有哪些易錯字?可以試寫一遍,再出聲地讀一讀。(一生領讀,師跟讀)
評點:先讓學生去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有了問題不是直接明確答案,而是讓其他學生幫助解決,當學生不能解決時,再講解。這里有個前提就是教師課前必須預設一些問題,即學生可能問到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師評價語言具有激勵性,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師:文中有個字我也不太清楚呢,青樹翠——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màn的,也有說wàn的。)
師:有誰查字典了嗎?(一女生舉手)
生4:老師,我查了,藤蔓讀wàn,做名詞時讀wàn,做動詞時讀màn。
師:你真棒,很用心。
師:同學們結合注釋、工具書后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生5:“為巖”的“巖”怎么翻譯?
師:有同學會嗎?可以幫助他。
生6:可以解釋為巖石,也可以不譯。
師:嗯,有時可以不求甚解,像名詞之類的可以保留。
生7:“伐竹取道”怎么翻譯啊?
師:哪個同學可以幫助他?翻譯句子我們可以怎么做啊?
生8:可以通過組詞、對譯、補充、換位來完成。
生7:老師,翻譯成“砍伐竹林取得道路”可以嗎?
師:當然可以,你真聰明,一學就會,相信你會更棒。同學們還有問題嗎?(生沉默)如果沒有的話,老師就提些重要的句子,看看同學們是否掌握了。“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會的同學請舉手。
生9: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生10:讓人感到心情悲傷,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師:準確流暢,具有美感。
評點:學生沒有問題了,不等于說學生就掌握了。教師在學生提完問題后能夠重點提出幾個關鍵字詞句,而且是易錯的,再次讓學生關注常考處、易錯處。教師方法指導明確,能夠讓學生通過同學互助,自己完成對字詞句的翻譯,這也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更加積極愉悅地參與其中。
師:同學們,看題目中有個字“記”,組個詞試試。
生10:游記。
師:對,游記。春游時我們看到了很多美麗的景致,作者柳宗元看到了哪些景致呢?請慢讀課文,邊讀邊賞一路美景,讀到一處景物就畫下來,再想想他是怎么寫的?(提醒:不要看到一兩處就停下來,要全面。能用一字概括景物不要用兩字,要言簡意賅。)
(生放聲朗讀起來,邊讀邊圈點勾畫。有的小聲交流)
師:是不是想交流一下啊,那好,我們四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學習成果。
生11:水、石、樹、溪流、魚。(師板書:水、石、樹、溪流)
師:同學們發現我哪一個景沒寫啊?
生12:魚。
師:魚應該寫哪呢?
生13:水旁邊。
師:為什么呢?
生13:因為寫魚也是側面寫水的清澈。
師:理解得非常透徹。其實在前文就暗示潭水清澈,哪個詞?
生13:清冽。
評點:教師關注前后文的有機聯系,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能力。在小組合作方面,教師先拋出問題讓學生單獨思考,然后發現學生有想討論的跡象,順勢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的小組合作是基于學生獨立思考之后的合作,是學生本身有討論想法的合作,是高效的小組合作,且不著痕跡。這都是教師課堂駕馭能力強的集中體現。
師:所以寫魚是為寫水清,通過寫魚的動作、神態來寫水,雖無一水字,但處處都能讀到水清澈見底。作者寫景動靜結合,達到了景神兼備的效果,那么同學們能不能讀一讀這一節,讀出作者的情感來。
生:自由讀。
師:同學們,你認為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去讀這一節呢?
生14:輕松歡快的語調,“俶爾遠逝,往來翕忽”,語速可以更快些。
師:為什么呢?
生14:因為最后一句“似與游者相樂”,關鍵字是“樂”,所以語調要輕快,讀出一種愉悅來。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一句中“俶爾”解釋為忽然,所以語速要快,讀出這種輕快敏捷的意味來。
師:你真棒,解讀很到位。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傳達出來呢?
(生14朗讀,入情入境。)
(掌聲響起。)
師:讀出了作者的心聲。我們來齊讀一下,再次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生讀出了內心的歡樂,語調輕盈急促。)
評點:這一處足以體現授課者的功底,指導學生朗讀,緊扣關鍵詞,通過朗讀,增強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從而把握作者內心情感。讓學生入情入境,把自己獨特的理解通過語言傳達出來,把無聲的文字讀得妙趣橫生。
師:的確,我們讀到了作者柳宗元處在一種快樂的場景當中,這種快樂是一直持續的嗎?
生:不是。(齊說)
師:是的,作者由看轉向了望,他望見了什么?
生15: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師:正是這一望,觸發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16:讓柳宗元從沉靜中回到了現實,客觀冷靜地審視小石潭的處境,讓他想起了自我。
師:講得精彩。此時他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誦讀文章第四段,感受作者此刻的內心世界。
生17:老師,我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凄苦與憂傷。
生18:老師,我感受到此時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師:怎么感受到的?
生17:從“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中就可以感受出來。這八個字就透露出一派凄涼憂傷,讓人頓生傷感。
師:那同學們可以把這種情感讀出來嗎?
生:自由朗讀。
評點:在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能夠時常采用自由朗讀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閱讀個性。而且教師善于指導學生朗讀,揣摩語氣語調,最后通過朗讀傳達出來,這樣學生才有體驗,引起共鳴。以讀代析,以讀怡情。
(生以一種低沉緩慢的語調朗讀這一節,讀得很投入。所有學生都沉浸在這種氛圍中。)
師:同學們發現此時的朗讀與一開始的朗讀相比,有什么變化嗎?
生18:有,一開始我們只要做到字正腔圓,而現在我們追求的是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讀得更深入。
師:作者柳宗元的情緒怎么一下子由先前的樂轉到現在的憂了呢?可以補充自己先前準備的資料,即作者的寫作背景。
(生站起來朗讀自己先前找的資料。)
評點:老師適時出示寫作背景,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更好地體驗感悟,讓學生沉浸在情境當中,再次去感受體悟作者的內心世界。
師:在我們讀懂了作者之后,再來將全文齊讀一下,希望同學們能夠注意作者前后內心情感的變化,即樂憂之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傳達出來。
(生齊讀,抑揚頓挫,樂憂交加。)
師:同學們把情感變化讀出來了,讀得很投入,很精彩。作者就是這樣一個孤獨憂郁的人。還記得小學時學過他的一首詩嗎?
生:《江雪》。
師:同學們注意到這首詩的首字連起來讀什么?
生:千萬孤獨。
師:是啊,文字知冷暖,語言有溫度。課后可以查找柳宗元其人其文,再次感受他的內心世界。下課!
評點: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的就是讀,執教者沒有用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朗讀和自主感悟,而更妙的是學生的讀是有層次感的,每讀一次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層層加深,漸入佳境。由讀生發對字詞句的質疑與探究,由讀讓學生去體悟寫景的妙處,由讀讓學生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開始第一遍的字正腔圓的讀到最后樂憂情緒變化的讀,學生讀出了自己的個性,讀懂了作者的情感,讀透了詩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