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慧
E時代催生著教育的變革,“云”“網”“端”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教師的信息素養也隨之得以提升。從事“特色”工作的信息技術教師,慢慢從“為他人作嫁衣”的幕后工作者走出來,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為自己針織未來”。
“成長”是自己的事!對教師而言,尤其是對信息技術教師而言,要讓一個邊緣學科得到認可,教學得到承認,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師成長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來源于自己。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培養”自己。下面筆者就通過發揮“技術”的優勢,從專業情懷、做好自己、提升閱讀三個方面來談談信息技術教師的自我激勵、自我追求、向上生長的成長之路。
自己培養自己,教師的成長應是一種自覺選擇。信息技術教師不是只與冰冷的機器打交道,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教師面對的是有思想、有個性、有生命尊嚴的學生群體,怎樣做一個在任時學生稱頌、分別時學生懷念的好教師?你沒有專業的情懷、專業的眼光和專業的技能,怎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呢?”選擇成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就要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以專業的情懷做教師。
首先要對教育執著。執著于成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保持一顆平常心,只問攀登不問高。還記得工作之初的情懷嗎?純真熱情,只想著怎樣把課上好,把學生教會,眼里看到的是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聽到的是孩子們無邪的笑聲。教育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幫他人做,是為自己干,因為執著,所以幸福。
其次要不斷求索。立足教壇,我們有喜悅有煩惱,有成功有挫折,有欣慰有委屈……再加上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形成自己對教育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從而勇立潮頭。信息技術作為應用性學科,如果教師教一步學生做一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磨道式學習,那么實踐永遠滯后于技術更新的步伐,一切又回到起點。教師要不斷求索,通過對外學習,對內改造,不要囿于現有的軟件資料,而是創造性地整合教材知識和各類資源,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從而實現學生真正的學習與成長。
再次要努力實現具有文化韻味的教育。用一種情感、一種情愫,一份情操、一份情意、一份情理,給予孩子美的意境。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美與丑、選擇與拒絕,教會孩子學會唯美地生活。信息技術課堂可以依托精美的教學設計,來營造具有文化內涵的課堂教學氣氛,帶領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在詩意盎然的情境中感悟美、享受美,從而激發他們創造美的愿望;還可以通過一些專題學習,比如對歷史故事、唐詩宋詞等內容的創作,實現文化與技術的結合,借助技術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從而真正實現優秀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師的成長是一個自我培養的過程。人才是生長出來的,人才的成長都是一個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過程。選擇了成長,就選擇了理想,在實踐中努力讓自己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獲得專業成長。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好每一份教學設計,上好每一堂課,開展好每一次教學反思,都應是一種工作常態,不應因學科偏見而自我放松,而要有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學習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我們要有“兒童”視角和觀點,從兒童的角度去設計專題任務,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兒童,那么我們的設計會更貼近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可能會有更多的思想碰撞,我們就可能收獲更多意外:瞬間閃現的個性語言,有靈感的學生作品。
在競賽、輔導中獲得專業成長。教學技能大賽,為教師的成長提供展示的舞臺,促使教師苦練基本功,鉆研教學方法。賽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還要經歷層層選拔,過程是艱辛的,結果也是美麗的,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成長的蛻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比賽、青少年奧賽等,也給教師提供了專業成長的機會。輔導學生,教師也要經歷從入門到精通;學生成長了,教師的信息素養也得以提升。通過競賽輔導的過程,教師既提升了專業素養,也增強了與學生交往的能力,證明了學科存在的價值,也提升了自己的歸屬感。
教師的成長是一個自由發展的過程。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閱讀應該是第一位的。信息技術教師更需要讀書。信息技術學科需要有價值的創新與實踐,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有全局視野、科學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支撐。只有通過讀書才能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論,捕捉創新意識。讀什么?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我們要讀專業書籍,更要讀教育經典,做到博覽群書,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跟上信息的發展;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能結合教育實踐,對某些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通過與書籍對話,汲取有價值的東西并進行內化與積累。
用筆記錄自己的思考。李鎮西研究會會長楊富志老師在回憶自己的成長時提到,讀李鎮西老師《談青年語文教師素質的自我提高》,點燃了自己迷惘的心燈,依據李老師所言,讀書、反思、寫作,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點進步,走出了一條自我成長的幸福路。教育的路在于堅持,同樣,思考的路在于執著。長期用筆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收獲,更是一種幸福。信息技術教學不缺故事,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感悟的思想,當我們翻開書籍就有想法、有思想時,我們缺少的是記錄與堅持,也就是不會“寫作”。“寫作”其實就是搜集、積累教育的礦藏,總結提煉教育的智慧與藝術。從記錄開始,記錄原汁原味的教育故事,反思教材解讀與設計、課堂細節處理等,和讀書后的困惑與思考;慢慢過渡到寫論文,把前面積累的案例作為論據;最后做課題研究。在教育教學中如果堅持不懈地做研究,那么就可以鍛煉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的思維,促使自己形成教學風格,逐漸把自己培養成“科研型”教師。
自己培養自己,在學與悟、師與愛的堅守中,多問自己一句,我還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在信息技術的家園里守住初心,做真教育,瓜熟蒂落,樂享豐厚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