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靜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第十八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盡管語文教師試圖按照新大綱的理念和新的課程標準施教,但收效甚微。學生在課堂上仍然不愿開口說話,不肯積極發言,課堂氣氛還和以前一樣沉悶;學生的口頭表達還是那樣糟糕、拙劣;寫作文時還是那樣痛苦,寫出的作文是那樣生澀、蹩腳;大量的作業和試題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課外閱讀的時間,閱讀能力的提高更是無從談起。語文教師雖然都接受過新大綱和新教材的培訓,但由于受傳統評價體系的影響,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卻不敢放開手腳搞課改。再加上大多數學校對語文課教學和學習的投入不夠,語文學習的資源嚴重不足,學生缺乏學好語文的土壤和環境,學生在語文課的學習上花費的時間、精力,同其它課相比,嚴重不成比例。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轉變教學理念,改革語文教學方法,增加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實踐活動的時間。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哈爾斯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不光是講清事實,而更應該是激勵學生去思考,自己去動手。”因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需立足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牢固確立”學生第一、以學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擺正教師”服務主體、為學而教”的課堂教學地位,以突出主體,發展主體。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進行課堂學習和訓練活動,上課盡量少講精講,騰出時間讓各層次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讓他們多練、多思、多講,如概念讓學生得出,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錯誤讓學生析,小結讓學生做,讓學生勇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敢于提問質疑。過去的語文課常常是學生被老師的一連串問題牽來扯去,完全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其不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自己提?絕不一樣,往往是學生提比教師提效果好。另外,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還在于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已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口、動眼、動腦、動手、查字典、寫要點、劃批注,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
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情況,創設課堂教學最佳學習情境,能夠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供契機。創設問題情境能觸動學生主動地思考、探索和討論,教學中,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或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不一致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懸念、疑慮;恰當的問題,能使學生展開聯想;合適的問題情境,能觸動學生反思,觸發學生開展討論。學習習慣的養成,關鍵要讓學生多實踐,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保證。在這一方面,開展專題性學習為學生自主探索和實踐提供了機會。在專題性學習中,教師要堅持把提出問題的權力讓給學生,把自主實踐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互相探討過程中質疑問難。讓學生通過搜集材料,觀察特征,具體地進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發揚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以解決問題。研究性課程的開設,使我們培養學生的學習慣從課堂延伸到了專題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之中,為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提供了時空。
教和學是矛盾關系。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要為學生服務。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于“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著學生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再次做到環境寬松。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氛圍。
語文課程是一個綜合整體,評價語文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而不能像以往那樣只重視閱讀與寫作的評價。就評價領域而言,它的范圍不能僅限于知識與能力,即認知領域,還要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全面評價。也就是說,評價既要對產生這一學習的結果進行描述和判斷,又要對產生這一結果的多種因素和動態過程進行描述和判斷;既要看到學生的智力發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們的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在評價手段上注重多樣化和靈活性,注意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中鼓勵發展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應是一種情感豐富的教學。教師應該以自己對學生真摯的愛心,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言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用真情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鳴,調動學生的情緒,讓課堂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