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會
(河北省安新縣同口鎮王岳小學,河北 雄安 071600)
以往聽科學課,總是羨慕科學課堂氣氛的熱烈,直到親自登上科學講臺,才發現原來熱鬧的背后往往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科學課堂常常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的活動比較多,使用的器材也比較多,很多情況下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大聲爭論、搶著動手,這樣實驗室秩序就會混亂,雖然看上去學生活動很熱鬧,實際上卻是浮躁的。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自主”變成了“自流”,有效性大大降低。針對這些現象,本人通過精心研讀相關書籍,結合實踐,圍繞怎樣使科學實驗教學更高效進行了認真總結思考,現總結如下。
小學科學教學離不開實驗研究,而實驗研究的成功與否決定著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我認為應從下面幾點做起。
(一)課前精心準備。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選好實驗內容,熟悉教材中每一個實驗的特點,以便于學生進行定性、定量、定時的操作。
(二)教師應多做“下水實驗”,針對教學中的難點、重點設計制作教具,改進實驗材料,這樣既彌補了學校實驗儀器品種配備的不足,又融合了教師教法與學生學法為一體,實驗效果更明顯、更直觀,提供學生成功實驗的先決條件。只有教師課前先自己嘗試實驗過程,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才能更多的避免實驗誤差。
(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運用恰當的觀察方法,邊觀察邊思考。
(四)在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注意分析、觀察、聯想、思考。實驗中的現象多是在動態中產生的,需要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敏捷,并適時捕捉現象發生的時機。例如,說明氧氣性質的實驗,實驗現象是在動態變化中產生的,學生觀察到帶有火星的木條在剛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口時,開始重新燃燒,伸入瓶中后劇烈燃燒發出明亮的白光,過一段時間后,火焰熄滅,瓶口充滿“白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得渾濁。實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一系列的現象產生進行分析和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究原因的積極性,并推導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學生就會善于在動態變化中獲取準確的實驗現象,提高觀察、分析、思考能力。
(五)做好第二手準備,為可能的問題實驗準備彌補方案。有的學生實驗如果失敗,不能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并通過師生共同重復演示實驗來幫助學生獲得成功。
實驗記錄是學生實驗中的重要證據,它記錄了學生實驗活動的過程,體現了學生思維的軌跡,是他們研究的經歷,也是我們評價學生科學學習的重要依據。因此應從以下幾方面保證實驗記錄的有效。
(一)規范記錄內容和格式要求。
3~6年級以上的學生每節課都要記錄,記錄的內容包括:實驗的過程、總結出的科學概念與結論、課前預習所產生的疑惑、探究活動后提出新的問題等。實驗記錄要有規范的書寫格式。每次的記錄都要有標題、日期、時間等。
(二)教給學生記錄技巧,把握記錄時機。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特別要注意把握好記錄的時機,提高記錄效率,要教給學生記錄的技巧,指導學生記下活動的重要過程和關鍵步驟,避免錯過重要信息。例如:我在指導《測量水的溫度》的探究實驗時,對學生的記錄時間嚴格控制,指導學生在溫度計的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時快速記錄,恰當時機地把握可以給學生帶來更科學的經驗,使探索更有效。在具體的記錄中可以指導學生使用如下技巧:(1)形象的圖畫與文字記錄配合。(2)巧用、善用符號記錄。如用“↑”表示上升,“↓”表示下降,“~~”表示重復出現的文字,用“、”表示重點的詞等。(3)學會記錄重點詞句,提高記錄效率。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交流討論的是實驗結論,但因為缺乏交流的方法,學生交流低效甚至無效,所以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討論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討論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吸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意見等。
(一)學會獨立探索。
實驗時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以自己的見解和認知能力作為基礎,在自主探索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在小組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二)學會傾聽。
在開始討論時,同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為此,科學教師要逐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二要聽出別人的發言要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聽后須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處理信息、反思評價的能力。
(三)學會表達。
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發現問題及時指點。如使學生學會討論發言的語言模式,像“我同意某某同學的意見,不過我還有補充……”、“我對某某同學的發言有不同看法……”、“我想提一個問題……”等。同時要求學生在談具體問題時科學語言一定要準確,有理有據,邏輯性強。
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還有很多,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直觀的現代媒體技術,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等。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在,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高效課堂,以促進學生最優化、最可持續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