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縣下板城鎮大平臺中心小學,河北 承德 067400)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也同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想就此談談自己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看法:
興趣和愛好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各種教學情境,滲透的情感教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礎上的。課堂上盡可能地表揚學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互愛的關系,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為了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鼓勵學生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大膽地說,想說就說,各抒已見,形成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
(1)一年級時上閱讀課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
(2)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
(3)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大膽地說,想說就說,各抒已見,形成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其次,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沒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沒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學生,良好的習慣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斷積累,良好的閱讀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師還要以身作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就象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探討的相互動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來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的實踐活動,多鼓勵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自學自悟,獨立求索。“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閱讀教學要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讀書,在獨立閱讀中大膽地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看作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啟發、設疑等方式來激發全體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把不理解的內容和有疑問的地方標出來。同時,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認真地讀一讀。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自主的讀書中探究學習,從而發現問題,獨立求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
總之,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采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