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鐵路第二小學,河北 唐山 063000)
從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從事小學品德教學工作。在品德課堂上,我經歷了從剛開始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到隨著新課改的熱潮,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在課堂中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再到新課標修訂之后,我對品德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通過學習新課標,讓我認識到品德課堂教學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學時空,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通過“增補—刪減—拓展”等方式,重組教學內容,力爭使教學內容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以活動為主線、以育人為主旨、重視道德行為的踐行、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寓教育于活動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體會學習的快樂,感悟做人的道理。
基于此,我在平時的品德課堂教學中,積極研究、努力探求一條符合學生生活實際、適合學生發展的特色道路。課堂中我緊緊圍繞“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研究課程、教材、教學,使之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生活,引領和發展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充分發掘本地區的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里學習。
在每節課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我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在理解教材設計意圖及其承載的價值和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來“活用”教材,從而溝通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社會生活、已有生活經驗的聯系,使課堂教學對學生具有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做個聰明的消費者》一課時,教材第二版塊中提到各種商品包裝袋上的學問很多。(出示電子書)如果讓學生—— 分析每一類商品的包裝,那么學生會混淆不清,更何況有的商品,學生并不熟悉,為了能更好地教學本版塊內容,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學生購物經驗,我了解到學生對食品包裝袋最熟悉,所以在教學中我以食品包裝袋為例,讓學生充分了解包裝袋上的信息及用途。然后“以點帶面”,輻射到了解其他包裝袋上的學問,這個知識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小組合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教學中以一個個活動串聯起整個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
例如,《規則有什么用》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生活中的各種規則,重點了解學校規則,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了解規則的意義及作用,并能學以致用。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準備時,用相機拍下了平時學生在校的生活照片,有正面題材的,也有反面題材的,在上課的時候,我沒有一味地以本為本,而是充分利用了現有學校的資源,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從生活實際中找到規則,然后小組合作學會給規則分類,了解每條規則的制定都是有其作用的,因為是從學生身邊找到的規則,所以學生接受起來相對比較容易。
事實證明,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開始意識到在學校應該積極遵守學校制定的各類規則,這樣助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快地養成,從而引領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也能做遵德守禮的好公民。
讓學生親歷生活過程比知識本身更重要,通過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我體驗,使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突出“做中學”的目的。
在教學《走進盲人》時,上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把學生分為兩組,一部分學生觀看,然后找11個學生上臺體驗,其中6個學生蒙眼,5個學生分別攙扶著蒙眼學生,剩余1個蒙眼學生沒有人攙扶,請所有上臺學生繞教室走一圈后,我分別采訪了被蒙眼的學生、攙扶的學生、自己蒙眼走的學生和觀看的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我們聽到了學生最真實的心聲:被蒙眼的學生感受到生活的不便,心里很恐慌;攙扶的學生感受到當引路人也不容易;自己蒙眼走的那位學生在談感受時說著說著竟然哭了,因為他害怕、無助。而觀看的學生的感受是很想去幫他們一把。
看!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體驗活動,我們的教學目標就達成了,沒有過多的語言,學生的內心自然形成了對盲人的同情,真心愿意去幫助生活中的殘疾人。
以生活為本,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付諸于平時的生活實踐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品德教學回歸日常生活。
在教學《通信連萬家》一課時,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了關于通信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主要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來展開,活動中我采用了遞進式、分層次的教學方式。
首先,“簡單文件的傳遞”,同一份文件,在不同的條件下,為了突出一個“實效性”,也就是本著花最少的錢辦高效事的原則,讓學生快速、恰當、合理地做出選擇。
其次,從生活中列舉了三個事例:第一個突出電信通信的快。第二個突出郵政的便利,彌補了電信通信的不足。第三個是突出在面對可以同時有多種選擇的通信方式時,教給學生高效辦事的方法。——突出方便、實用、快捷的特點。
最后,設計了一個拓展,那就是從個人事到國家事的選擇。聯系生活實例,當大家同時面對一件國家大事時,我們應如何選擇合適的通信方式與之聯系。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來做出恰當的選擇。
課堂最后師生互留聯系方式,也是想讓學生回到生活中,讓學生感覺到這些通信方式就在我們身邊,它一直被我們使用著,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著便利。
總之,課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了生活。今后我將以簡約駕馭教學,讓課堂返璞歸真,繼續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課程理念,充分聯系本地區生活實際,尋找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鏈接點,積極探索,力求把單一的品德教學轉化為綜合性學習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課程整合,融會貫通,加強各學科間的滲透,使品德學科真正“活”起來,讓“生活”之花盛開在品德課堂的芳草地,使我們的品德課程真正成為最具魅力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