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達
(浙江省永嘉縣碧蓮鎮中學,浙江 溫州 325116)
初中科學課程的內容突出“整合”與“探究”這樣兩個特點。但這里的“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綜合作為唯一追求的目標,而是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從基本科學觀念上來理解科學內容。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初中生科學觀念與能力的最關鍵的途徑,也是培養他們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最有效的手段。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形成參與社會決策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等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科學課程整合的特點,其目的在于超越學科界限,保留帶有結構性的基本內容,注意不同學科領域知識、技能之間的融通與連接;還有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將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過程、方法與能力進行結合與滲透,并力求反映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與關聯。特別是實驗課程的設計,都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
通過實驗促使學生記憶得輕松愉快。初中科學課程有很多知識是自然科學知識,這些自然科學知識經過人們的發明創造和利用,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很多科學現象如果只靠老師的講解,那么,學生學習起來會很吃力,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記住,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火星四射,結果生成黑色固體,同時放出大量的熱,并且這個實驗過程會長時間保留在記憶中。
通過實驗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科學課的教學目的之一,更是提高其綜合實踐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們培養的學生,將來到社會上是要為社會作貢獻的,所以,他們首先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實踐能力。至少要具有動手操作的能力。一個學生,盡管他的理論知識學得再好,如果沒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也只能是書呆子,對社會的發展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至少不能把他學得的書本知識用于社會實踐。
初中科學實驗教學多屬于注入式,整個演示過程,學生始終處于觀眾的位置上,很難使學生主動思考,某些具體的操作細節或現象一晃而過,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實踐證明這種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實驗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讓他們根據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去進行思考、討論,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設想及改進的方法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實驗如果能從學生興趣人手,則可大大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創新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把學生的自由權“還”給學生,否則學生就不可能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就沒有發現問題、發展能力的機會,更談不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讓學生親身體驗,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更濃,探索、創新的動機更強烈。
實驗課題既是科學教學上的一種特殊習題,又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實驗的原理、使用的儀器和藥品、操作的步驟和注意事項等都由學生自己設計,這對于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借助實驗研究解決某些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種子的發芽過程、光合作用的形成等等。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可以安排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在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考慮好實驗原理。在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后,再組織學生自主選取實驗器材。有的同學從學校實驗室借儀器或利用舊材料進行制作,有的學生找老師幫忙安裝實驗裝置。這樣的過程事實上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過程,教師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這樣的實驗是將純觀察性實驗變為創造型操作性實驗,使學生手、眼、腦相結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制作、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精神。
不限定實驗原理,上課時只講清實驗的目的,實驗的步驟和方去,然后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以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以防止實驗多次失敗而導致學生失去實瞼的興趣。不框死實驗的步驟,動手前只向學生說明實驗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還可以給學生假設幾種實驗結果等,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這樣的實驗往往是學生無從下手,教師就要耐心地加以引導,盡快走進實驗中去。不限定實驗結果的歸納,讓學生廣開思維,全方面總結自己的實驗結論。實驗后不固定方向,讓學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細致地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從而開放性地歸納出實驗結論。
總之,科學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我們應該重視實驗教學,及時開發實驗、整合科學實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貫徹新教學理念,全面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