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萍
(吉林省靖宇縣第七中學,吉林 靖宇 135200)
雖然化學這門課是九年級的起始科目,但化學知識是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常識,這些知識涉及面廣,但難度適中,有的相對簡單,因此化學實驗教學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及邏輯思維能力,獲得比較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做演示實驗時,應以突出教學重、難點為前提,以符合直觀、簡單、安全、環保為基本條件,以規范操作為基本保障,以幫助提高學生實驗技能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及獲取化學知識為目的。如在探究“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的這一特點時,我將書本上的實驗加以改進:向內壁粘有無色酚酞溶液的玻璃瓶中滴幾滴濃氨水,立即蓋緊瓶蓋,過一會兒,我們會看到內壁上無色的酚酞溶液變成紅色。改進后的實驗不僅節約了藥品,而且環保,不會讓濃氨水的刺激性氣味逸散到空氣中,同時驗證了氨分子在不斷運動的結論。實驗的改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創新能力,最主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素養。
(二)學生實驗、簡單的實驗設計及實驗思考題是提高學生實驗技能很好的途徑。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氧氣的制取裝置,得出設計氣體制取裝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據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由學生自主設計并動手裝配一套最滿意的裝置,組裝完畢后召開“設計裝置展示會”,再由各組組長指定一人介紹其裝置的優點,最后由全班學生做出評價。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積極性。在這些自主探究過程中,要經常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創造欲望和創造興趣的問題,盡量給學生多一些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活動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來。
(三)學生實驗的正確性、規范性也很重要。
學生操作不正確時,應給予及時糾正,以防止學生形成錯誤操作習慣,留下安全隱患。因此,對學生的操作規范必須嚴格要求。特別是學生學習實驗基本操作時,應鼓勵學生按規范操作多練習幾次。良好的實驗習慣應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范的實驗操作步驟,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我在教學中注意從科學態度、規范操作上給學生進行示范,對學生在實驗室的操作規則提出嚴格要求,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
(一)演示實驗教學的改進
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義務教育新大綱規定的31項演示實驗內容,在各章節中共安排了85個課堂演示實驗。這些實驗有的是對化學概念、原理的闡述,有的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分析、驗證,有的則屬于實驗基本操作技能。例如,在演示燃燒的條件實驗時,我將實驗加以改進。將白磷和紅磷分別裝在兩只干燥的試管中,用橡皮塞塞上進行試驗。演示結束后,我請學生思考3個問題:1.為什么試管里的白磷能燃燒而紅磷不能燃燒?2.為什么試管里的白磷能燃燒而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燒?3.將一支試管罩住水中的白磷,白磷燃燒起來,說明了什么?4.紅磷能不能燃燒?接著再補充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將裝有紅磷的試管直接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最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從學生的作業和考試來看,學生這樣學既容易理解,又記得牢。還有,在學習“走進化學實驗室”一課題時,在取藥品的環節,我讓學生先閱讀教材,再自己動手實驗演示,其他學生當評委評論,這樣的學習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掌握了藥品取用的正確操作方法。
(二)家庭小實驗的引導
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共設置了13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并與課本第5頁習題3配合作為家庭作業時,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第7頁演示實驗1-1的改進)時,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后,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
要想學好化學,一定要重視實驗的作用。教師要運用好實驗教學法,從根本上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