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葉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常郭鎮故縣中心校,河北 滄州 061100)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口語,培養語感,熟悉英語規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領悟文章精妙之處。它還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作為“教”的一種方法,可以使學生通過口、眼、腦等器官的活動,充分理解課文,產生良好的語感效應。一旦學生為作品的內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動,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們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就會逐步形成,他們的主體作用就逐步發揮。
在英語學習中一個重要過程是識記。朗讀的過程要經過:準確地識讀單詞——再通過視覺神經傳到大腦神經中樞——大腦神經中樞指揮發音系統準確地發出語音。在連貫的、系統的、成篇的、不間斷的識記——朗讀中,視覺準確捕捉單詞的能力,視覺神經準確、迅速的傳導能力,人腦神經系統對發音系統的指揮調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實實的培養和提高。
朗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能訓練重音、停頓、弱化、連讀和失去爆破;反復高聲朗讀課文,在熟練朗讀一定量的文章之后,很多常用句子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用外語思維”的境界就會悄然而至。英語朗讀訓練就是在學習中自己創造英語氛圍。反復朗讀一段文章,必然會加深記憶。持之以恒,就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學習語言就必須培養語感,語感對學好一門語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謂語感就是憑一種感覺,一種對語言對象能夠迅速做出判斷的感受和領悟能力,一種以感性形態為表征的潛伏著邏輯理智因素積淀下來的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意會能力。它強調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受,最終達到語言文字快速領悟的境界,是構成一個人英語素質的核心因素,因此,語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礎,它和所有一般的心理現象一樣,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由后天的培養而產生起來的,它是在經過以人為本的言語實踐中產生與發展的,因此,人的語感是逐漸形成的。在言語實踐中,聽覺、視覺等各種感官通過與語言材料的接觸中,不斷積累語言知識,體會出其語音、語義、語調及語氣,日積月累,便逐漸培養了對語言的感知。
朗讀需要一種姿態,包括形體和精神兩方面。只有萬事俱備,方能有所成就。對于靈活多變的小學生而言,規范其朗讀前的姿態是十分有必要的。學生讀前應端正坐姿,手持書本,抬頭挺胸,目不離書,明確接下來即將進行朗讀實踐,同時將目光和意念專注于此事,使形體端正,精神爽朗。這個過程雖然簡單,卻意義非常,只有每次要求學生做到并做好,才能有效地將學生渙散或是躁動的內心收復于平靜,從而為朗讀做好充分的身心準備,使朗讀效果得到提高。
有了充分的準備,朗讀即將成為一項活動開展于師生之間。但是,沒有明確目標的活動都會顯得沒有方向。所以,讓學生明確朗讀的目標不僅能讓學生讀得有希望、有動力、有意義,更能培養朗讀者興趣從而使朗讀成為一種習慣不間斷地“享受”于課堂內外。朗讀是一項反復的運動,老師一方面應引導學生重復練習,另一方面應切合學生循序漸進地制定目標,并在每一個目標達成之后給予必要的鼓勵或獎勵。所以,在之后的朗讀訓練中,我陸續為其設定了:不假讀―不拖音明顯(視學生現狀而定)―不拖音―不跳句―不滑句―不有口無心等一系列金字塔狀的朗讀目標。通過有層次的指導要求,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使其成階梯狀發展,為進一步讀好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朗讀需要視覺、聽覺、動覺的共同參與,即眼到、口到、心到。只有各大器官合力,做到有口有心,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大綱也指出:“學好語音是學好英語的基礎,語音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過程,從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堅持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重視朗讀訓練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學好英語的基礎。發音標準、朗讀流暢是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基礎。”從視、聽、動三者出發,具體落實于眼睛要全面而快速地看,看的速度略快于讀,成為讀的“領路人”;在讀的過程中要讓舌頭在口腔中跳舞,如跳芭蕾一樣,滑潤、收放自如地雀躍起來,使朗讀材料(單詞與單詞之間)成為綿延不絕的整體,而非生硬地斷裂甚至破裂;同時,朗讀者的心將貫穿于眼和口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用心地體會朗讀的要領,感受語言材料的內涵,感受語音語調,感悟語言的真正魅力,使朗讀變為“品讀”,成為掌握或精通英語的有效途徑。
英語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科之一,它不僅僅需要教師作為學科知識將其傳授于學生,更需要學生作為交流工具將其掌握和運用。所以,它承載著學科知識與交流工具兩大重要責任。既然英語是一門語言科目,那么,掌握語言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圍繞英語朗讀,結合本土特色進行探索,旨在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英語朗讀技能,提高英語朗讀水平,從而運用語言與人交流,最終實現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