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依婷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國各個院校的教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深度融合,高校信息化教學普及率與日俱增,大學教師和學生得以接觸更多的“教與學”通道。與此同時,信息化教學如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教師了解教學知識最前沿動態的同時,也帶來了沖擊和挑戰,教師壓力倍增,課堂主體地位認同感降低,工作角色模糊化焦慮,在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反生產行為(CWB),即教師的不利于工作任務要求的行為。大學教師作為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先驅,肩負著大學生知識增長及健康成長的重任。鑒于國家對高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既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重心。基于大學教師信息化教育和高校人力資源的主力軍地位,對高校的信息化教學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教師所面對的壓力和挑戰,隨之產生的反生產行為勢必對高校信息化正常教學造成巨大影響,因而高校管理者須對教師的反生產行為進行及時的預防和控制,以創造適宜的制度環境。本文以信息化教學下的大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采取多學科視角系統研究反生產行為,旨在對大學教師的角色壓力、工作壓力與反生產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探討信息化教學與大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地位認同失衡引發反生產行為的相關性,為構建反生產行為的防控機制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理論基礎,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進一步推進教師的成長成才,以自身的力量寫好高校教育奮進之筆。
目前反生產行為研究在國內外已取得了較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卻鮮少考慮到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對大學教師的內外影響,忽略了在信息化時代的大學教師反生產行為的新特點。反生產行為誘因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如工作壓力、角色認同等,均會導致員工產生不自覺的反生產行為,現有研究多以現代工業環境下的企業員工為研究對象, 鮮少關注大學教師作為信息化時代腦力工作者的(CWB)新特點。從實踐意義上講,幫助高校管理者進一步明了教師反生產行為的根源及行為特點,為控制大學教師反生產行為提供新途徑;從現實意義上講,便于高校減少和預防控制教師反生產行為的發生,通過教師的認真教、促進學生的努力學,不斷提高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的質量。從理論意義上講,拓展了國內學術界對反生產行為誘因的研究。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極速發展,超星、大學城、藍墨云端等智能化教學平臺和信息化手段,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學的教學質量與效率;多元信息化教學應用模式,如翻轉課堂、MOOCs、微課等在各個高校的普及,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多樣性和教育供給的選擇性。與此同時,信息化技術教學下的大學教師課堂地位認同感失衡,進而工作角色模糊化焦慮,從而導致教學過程中出現反生產行為,即表現出的對高校管理、正常教學活動、同事、學生或其他高校相關者具有危害的任意行為。隨著新形勢下的高校新一輪改革,教師的壓力倍增,隨之產生的反生產行為漸漸出現在高校之中,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消極影響,國內外學術界開始將之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高校團體管理實踐中面臨著疏導員工的反生產行為,引導員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大責任,這是當代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和難得機遇。
大學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與大學教育教學改革息息相關,減少和預控反生產行為(CWB)的發生,關乎改革能否成功推進,關乎能否實現大學教育良好可持續發展,關乎能否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能否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試圖探討信息化教學下大學教師反生產行為的產生原因,構建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激勵機制,促進高校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員工,提供干預大學教師(CWB)的新途徑,緊緊依靠廣大教師,破除負面情緒,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
通過研究大學教師的反生產行為,在高校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學和教師自我管理中有很大的實踐作用。通過分析信息化教學下的反生產行為來源,完善高校領導團體管理方式,幫助高校更好地管理大學教師,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使“雙一流”建設成果優先惠及學生。教師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求提升,提高對自身的培育力度。本文為大學教師反生產行為的預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必要性分析和可行性建議,關注教師作為知識員工的工作壓力、角色壓力和課堂地位認同失衡,提高大學教師的幸福指數,為高校教師貢獻力量。幫助大學教師了解其自身可能存在的反生產行為,緩解工作壓力,增強教師的角色及地位認同感,進一步提高高校信息化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