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劍飛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貞白中學,江西 上饒 334600)
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落實,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于具有基礎性質的課程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道德觀念以及傳統美德等部分構成的。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的滲透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是新時期教育要求的具體落實,同時也是推動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
新課程標準改革提出了對教育的新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提出了教育的基本理念,即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性的培養,并幫助學生不斷進行提高和發展,為未來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做好鋪墊。與此同時,也要在課堂教學中,將語文的學科特征和優勢發揮出來,要將民族精神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的文化影響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養成健康、健全的人格,用積極的態度和情感去面對學習、生活,在成長的過程中抱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理。在高中語文教學的相關書籍和教材中,每個篇章都包含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情感,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都能夠起到很好的幫助作和引導作用。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成績和分數相對重視,受這種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對于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及掌握知識的多少更加重視,忽略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對目前的教育狀態來說相對落后,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要求,更無法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優勢和價值,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來說也具有阻礙作用。因此,教師要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觀的教育方針,在教學中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為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做出相應的保障,使學生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1]。
語文作為培養學生文化底蘊和語言藝術的基礎學科,閱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語文時進行必要的閱讀環節,能夠幫助高中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夠使學生獲得極高的審美體驗,同時也能夠傳遞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是由于高中語文教材中能夠進行閱讀教學的篇目章節較多,教師不能對每一個章節篇目都進行閱讀教學,因此就要選擇具有德育滲透代表性的重點內容,進行提煉和分析,并在課堂中進行講授,讓學生對這一內容進行學習和思考,體會其中的蘊意和內涵,并反復閱讀。這種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能夠直觀的展現出德育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對學生德育的形成發揮直接的作用[2]。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對于語文寫作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是否掌握了較高的寫作技巧和能力,而忽視了寫作具有的德育滲透功能。俗話說,“文如其文,文為心生”,說的就是文章能夠展現出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意志品質。學生對于寫作的學習就是在磨練他們的意志,在養成他們正確的三觀。因此,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不僅僅要注重學生寫作能力和技巧的掌握,同時也要在寫作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去閱讀古今中外的著作,主動去了解具有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主動去探尋歷史上具有崇高品德的名人故事。這不僅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具有幫助,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德育教育,從而對自身的道德品德修養進行提升。
課后練習和作業的布置是檢驗學生學習程度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課后作業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這一環節進行德育的滲透也具有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多布置一些能夠幫助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關鍵內容,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和練習,這不僅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強化具有幫助作用,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通過思考喚醒他們自身的思想覺悟,并不斷進行自我反省和提升。
德育的滲透和發展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因此,如果想要在課堂中將德育內容完全滲透是不現實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和條件是有限的,這對于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的德育教育來說具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在課堂教學之外,能夠滲透德育的時間和空間就相對充分。因此,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外活動所提供的條件,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例如,教師可以合理增加課外活動的環節,積極鼓勵學生去參加課外實踐和培訓,比如一些專家名人的校內教育講座和德育主題的演講活動等,也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進行社會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之外的時間和場所內獲得德育教育。這種德育的滲透方式,不僅能夠對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有所開拓,也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參與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就會更加有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提供了充分的條件[3]。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是新課程改革對于教育新要求的落實,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高尚意志品質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語文的學科特征,合理的選擇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