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梅
(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第三實驗小學,山東 菏澤 274100)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它來源于大自然,產生于大自然。例如:自然界的風聲、雨聲、流水聲、鳥鳴聲等。
音樂是美的教育,又是情感的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不僅有優美的聲音,更要有情感的共鳴。所以,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又結合自身從教音樂二十幾年的經驗,來談談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
既然音樂是一種美的藝術教育。首先,老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孩子們去發現美。小學低年級的歌曲大都有五顏六色的插圖,老師引導學生讀著歌詞,仔細觀察圖畫,開動小腦袋去發現美。再運用各種技巧教唱歌曲,歌唱美。最后再根據歌曲內容接著創編兒歌,創編舞蹈動作,發揮想象的去繪畫美等。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培養學生的人格教育。音樂教師承載著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愉悅性的使命”。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音樂課堂上讓學生在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音樂聲中去感受美,以及音樂帶給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情感體驗所帶來的無限快樂。例如:我在教一年級的歌曲《大鹿》這首歌時,首先讓學生看不同小動物的圖畫,再提問小動物怎么走路?什么樣的叫聲?讓學生模仿著走路、叫聲。最后提問哪些小動物的叫的聲音大?聲音長?從而引出本歌曲的強弱規律(即節奏)。最后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歌曲教學中,學生很容易將生活中的經驗與音樂有機的結合。更快、更有效的學會音樂知識和歌曲。
音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新了音樂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由原來單調的彈琴,一句一句的教唱,到現在多元化的現代高科技的教學手段。迫使著老音樂教師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和運用高科技去駕馭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能力。老師要掌握好如巧妙設計、靈活運用、語言簡明有趣,富有個性的音樂教學方法。為低年級小學生提供廣闊、自主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能動性強、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音樂,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舉例如:
眾所周知,在音樂教學中,學習識譜是學生最犯怵的事。但是我們只要抓住學生好勝心強,對競爭興趣大,并對直觀顏色鮮艷的事物(課件)感興趣等。我在識譜教學中采用:直觀觀察法、識譜比賽(分小組、分男同學、女同學)、小組開火車比賽、一起做“小音符”的游戲等。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輕松的學會了識譜。
音樂教學中,識譜和唱歌是最基礎的兩大塊。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隨意性強,上課不能持久的集中精力,最多也只能堅持15分鐘。因此,音樂課堂既要動靜結合,又要不時激發他們學唱歌的興趣,緊緊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好奇心強。例如,我在教唱《小紅帽》這首歌曲時,把它編成一個童話故事,把里面的人物、動物擬人化編成童話故事,再根據歌詞內容分角色讓學生表演著唱,每個角色再加上不同的動作、表情來表演。其他學生打節奏、唱歌。最后評論誰表演的、唱的最好,再發給他們一些事先準備的小獎品。這樣一節課他們的學習興致都很高,很容易就學會了歌曲。
總之,現代音樂教學是開放的、多元化的,不會拘泥于一種固定的模式。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不管哪種教學模式,都必須緊緊抓住孩子們的天性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來設計課堂。充分的利用游戲、舞蹈、樂器、教唱、繪畫、講故事等手段調動起他們的聽、視、動、觸、演、說、唱等基本技能。使其在寬松、自由、輕松的氣氛中獲取音樂的熏陶,接受并掌握音樂的各種知識技能,從而達到音樂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