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剛
(貴州頂效經濟開發區中學,貴州 興義 562409)
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將自然現象、人文現象進行總結歸納,探尋出解答生活中地理事件發生的謎底。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很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即脫離實際看問題,認為某些新知識有難度但考試的概率低、范圍窄,不具備“深入挖掘”的教學意義,認為學生只要掌握定律應付考試即可,導致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嚴重脫節。這樣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都是功利性的。在實際教學中,應當重視課堂教學的“實”因。為了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高效地進入課堂學習,我通常會尋找與本課時相關的生活原型進行新課導入,以常見的問題打開學生思維的寶盒,隨后的知識呈現便可水到渠成。
在常見的天氣系統中,關于鋒面氣候的課堂導入環節,我以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做導入。在以前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直接呈現冷鋒過境與暖鋒過境的示意圖,再教會學生如何解析,我發現這樣的效果差強人意,學生將示意圖及解析方法死記硬背,脫離實際的知識便很快被遺忘,更談不上運用到生活當中。在課堂上,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報了沈陽某地12月份的天氣預報,以天氣播報、記者互動形式,引發學生討論,隨后將其五天內的氣候情況以圖表形式進行展示。學生眼、耳、腦并用,以多種感官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一下子就能發現該地區氣溫驟降,但天氣卻逐漸晴朗。此時天氣預報員說到了“冷鋒過境”一詞,學生立刻回想到平時觀看天氣預報時也經常聽到這一詞,同時那幾天的天氣也是“晴冷”。趁熱打鐵,我將冷鋒示意圖展示出來,學生茅塞頓開,未經我的解析他們大部分都明白了冷鋒過境時會是怎樣的天氣。通過聯系生活來感知天氣的方法,將原本抽象的地理名詞轉化為生動的生活現象,以靈敏的天氣感知,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以此提高學生們對“冷鋒過境”這一現象的理解與識記。以生活現象的感知與探討,作為課堂導入的素材,能有效地強化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紐帶,促進學生們的理解與應用。
高中地理雖被歸為文科,但其理科屬性顯而易見,甚至其實踐性和實驗需求都是非常明顯的。常識源于我們對生活的觀察,而知識則源于實踐的結果??茖W家用實驗得出結論,而我們在課上也可以用小實驗驗證知識,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發他們主動探索與勤于動手的精神,這對構建立體化的地理課堂,大有幫助。
關于“鋒”的認識是教學中的難點,歷屆學生在學習中有這樣一個矛盾:已經知道冷暖鋒過境的天氣情況,但是“鋒”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移動?他們卻有些迷糊。為了化抽象為具體,解開學生的疑惑,我做了個小實驗,工具是塑料盒子、防水卡片、同等體積的染紅熱水和染藍冷鹽水。操作步驟很簡單,防水卡片平均隔斷紅藍水,再向上抽出卡片的數秒中,當出現傾斜面時,紅水跑到藍水之上。這個實驗模擬了冷暖空氣由于密度差異而導致的鋒面移動,學生在動手實驗之后終于明白了“鋒”的由來,這比起教師重復解釋輕松而有成效??梢?,在解析一些抽象化的地理現象或地理名詞時,借助一些生活化的小實驗,遠比教師反反復復、絮絮叨叨的講解來得更有效。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是那些平日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聚精會神地盯著老師的雙手,迫不及待地想動手試試看,如此一來,教學化被動為主動,地理教學顯得更加接地氣了。
我們以常見的生活現象導入新課,又運用實驗對疑惑知識點進行驗證剖析,而我們所學所得都將回歸生活,讓它的生活性落到實際問題中。這時候,就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接觸與知識相關的真實環境,讓知識“看得見,摸得著”。
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地理成績非常優越,對每個知識點掌握得相當穩固,甚至都可以將課本倒背如流,但是他卻不懂得用這些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外出旅游不懂得根據氣候增減衣物,買了地圖卻不會用……因此,我們會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收集疑惑問題進而轉入課堂針對學習,另外又可以將所學知識恰當用于解決生活難題。
舉個例子,“一場秋雨一場寒”“一陣春風一陣暖”,說的都是鋒與氣候的關系,在學習這塊知識之前,學生并不理解這些常識從何而來,學完之后他們就可以與他人解釋,也感慨中國文化處處蘊藏著地理知識。可見,基于生活常識的難題解析,對于幫助學生深化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困惑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最為直接的運用,應該就是觀看天氣預報了,學生說,以前看天氣預報就是聽聽氣溫多少,現在也會根據地圖顯示的圖標進行分析,得出今后幾天的氣候變化,這樣就可以在暴雨來臨之前提醒媽媽記得關門窗,在氣溫驟降之前備上厚衣物。為了能讓學生的問題得以收納,我們每周都有半小時的“常識小分享”環節,讓學生把最近累積的生活常識進行分享,也盡可能地用地理知識解釋,同時,如果有不理解的現象,我們馬上進行討論解答。學生很喜歡這個設置,參與度很高,甚至對教學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在這個生活常識的答疑解難中,班級的學習小組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當學生遇到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時,筆者總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借助網絡平臺尋找材料,并以采訪的形式,以小探究的匯報形式解決問題。通過這些生活中具有探究性的“疑難雜癥”,學生向地理學習又邁進了一步,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有實踐、有合作、有分享,激活了教與學之間的循環互動。
總之,現代地理教學已經擺脫了應試的束縛,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熟練地運用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讓生活更簡單、更便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不僅要以常識帶動知識,更要引導學生主動探尋知識,學會用知識去解釋常識,最終服務于生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秉著讓課堂“返璞歸真”的教學態度,積極構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讓學生在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的課堂中,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生活氣息,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