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趙鏑
(長春廣播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00)
在多年的新聞編輯采訪生涯中,筆者接觸過一些很想從事新聞采訪的“門外漢”,他們誤認為文采就是大量的華麗詞藻,不知道實際是用修辭手段突出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的意義,其結果就是他們向筆者呈現的一些新聞稿件,往往包括大量華而不實的成分,把真正的新聞價值淹沒了。
修辭在文學作品和新聞中,都應被高度重視。但是,兩者之間卻有所不同。一般說來,文學作品中的夸張手法,在新聞中是不能應用的,這是由新聞必須用事實說話決定的。文學作品中,使用的擬人化手段,更是不能應用于新聞。文學作品可以有心理描寫,新聞中不允許出現,除非是被采訪者將彼時的心情告訴記者,再轉述給廣大受眾。那么,新聞中常用的修辭手段有哪些呢?對比。西方一些新聞學家認為,對比就像是聚光鏡,使用得準確,可以把新聞的主題明顯突出,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的一則新聞,就應用了明顯的對比修辭手法:
老王(弗蘭德的朋友,一位中國工人),并沒有錯誤地認為新西蘭每周五六十元的平均工資是個迷人的數字,盡管這比他的工資高十倍。他說:得看自己怎么開銷,可以用百分比比較一下。
新西蘭人工資百分之三十六用于房租。老王連水、電設備在內每月只付一個半美元,這筆錢從來不超過工資的百分之五、六。在新西蘭,吃飯就得占去工資的一半,大約二十五到三十美元。老王全家在吃的方面只占工資的百分之二十,食品價格這幾年一直很低、很穩
定。此外在美元動蕩不定的時候,老王從不擔心他的一塊錢隔一夜,就會變得只值九角。
這篇新聞的標題是《揭露福利國家的實質一一一個中國工人看新西蘭生活費用》。它的特色是鮮明、生動的大量對比,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新聞事實,受眾對新西蘭有了更深、更準確的認識。
新聞寫作另外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比喻,又可以分成直喻、借喻、暗喻。直喻,就是直截了當地打比方,很淺顯易懂。下面著重談談借喻和暗喻。借喻,是借多數受眾能夠充分理解的事物,去解釋他們不容易理解的事物。它的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有時甚至可以用比較“極端”的例子,借用歷史典故、著名文學作品的標題,甚至流行歌曲、電影的名字來說明一些很難說清的新聞事實。很多受眾一看新聞的標題,就明白該新聞蘊含的新聞價值。需要提醒的是,用借喻的修辭手法,一定要注意被“借”的,一定要是人所共知的或新鮮的事物。
在我國和西方的一些文學作品中,有許多民間諺語、成語、警句等等,它們多數是比喻性質的,其中不乏短小精悍,意味深長。因此,一些新聞學家強調,在使用比喻這個修辭手段的時候,要注意使用民諺、成語、警句等等。不過,現在的一些新聞學著作指出,在使用民諺、成語之類的時候,首先要注意準確,其次要避免使用“不體面”的東西。所謂“不體面”,按照現在大家的理解,就是“不健康”的意思。在我們試圖大量使用群眾語言的時候,這一點無疑是應當多加注意的。
“暗喻”,實際上是借喻修辭手法其中的一種形式。但它更具有文學意味。因此,現代新聞學往往又把“暗喻”說成“文學暗喻”。暗喻在新聞寫作中大量出現,但更多的是出現在“用文學形式撰寫的新聞中”,下面的例子,摘譯自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
由于年輕無知,我直到看到一些場面和人物的時候,才了解了語言和數字的含義一一饑荒,意味著一個赤身裸體的姑娘,一對衰老的乳房掛在她的胸前;恐懼的含義是我親眼所見的一群老風,在啃吃傷兵血淋淋的肉,這些傷兵還在活著,掙扎在滿目瘡痍的戰場上,無人照管、反叛,意味著我感受到的一個孩子的憤怒,這個孩子被當成性口使用,被迫用手和腳在地面爬行...
斯諾通過具體的場面和人物的描畫,把看到的場景具體化、人格化。這些場面,完全是記者親身經歷的,是記者的第一手材料。因此,盡管采用了文學的手法,但這種描寫,完全是新聞的事實性描寫。
把瞬間發生的事件,分成若干部分,加以描寫,是新聞寫作的另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段。這種手段被稱作“間奏式”描寫。下面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震耳欲聾的驚叫,緊接著就是塵土飛揚的動亂。烈火沖天。濃煙滾滾,逐漸變淡,發白。火車繼續射向前狂奔。
這里寫的是高速火車在行駛中突然著火的場面。記者把一瞬間發生的事分解開來寫,目的就是為了增強現場感,加深受眾的印象。把“間奏式”修辭手法擴展,還可以用來寫景,實質就是把連續的景物分解開來。例如:
水,駱駝,沙丘;然后,更寬的水面,一個小火車站,有一名戴著面紗的女人站在門旁。以后,水面更加寬闊,沙丘上的草叢,荒地,牛拉著木犁開荒,在鐵路與河流之間,縱橫交錯漆了顏色的小屋,大多數是木屋,再過去是樹,更多的荒地,一個港灣,更多的小屋,更多的耕地和水面。最后是城墻,城墻上有瞭望塔,一塊墓地,還有葡萄園,然后,在房頂和墻之間,出現了康斯坦丁諾布長長的曲線。
這一段是記者乘坐火車在土耳其旅行時的所見。顯而易見,火車是通過沙漠,逐漸進入綠洲,最后到達城市的。記者是把沿途的景物分解開來寫,不僅沒有損害景物描寫的連貫性,反而突出了景物的“一氣呵成”。
即便是寫景,也不用或盡可能少用形容詞,這是“間奏性”描寫的另一個突出的長處。上述的新聞寫作,雖然已經時過境遷,但是以其經典,至今仍然被新聞學家引用,講解如何寫好“描繪性”新聞。
結語:
隨著新聞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新聞寫作手法層出不窮,新聞寫作的修辭手法已經遠遠超過了新聞著作的范疇之內,以及新聞學者的認知。上述的只是拋磚引玉,修辭手法遠遠不只是其中。筆者僅僅是找出一些通俗易懂、比較容易被新聞從業者借鑒、引用的加以介紹,目的就是說明新聞的修辭手法與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另外,新聞從業者要想掌握好必要的修辭手段,必須要博覽文學作品,必須熟知歷史典故。新聞與文學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又是密切關聯的。講好新聞事實,用好修辭手法,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新聞從業者都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