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士凱
(身份證號:1305251986****5139)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導致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迅速變化、能源消耗增多、碳排放急劇增加,加大了氣候變化的負面效應,致使城市熱島效應加劇,極端氣候發生概率提高,能源消費急增,城市區域氣候有可能步入惡性循環。而且人類不良行為影響下,城市綠地面積萎縮,景觀破碎化加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降低。隨著這些問題的加重,低碳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并逐漸深入了各個領域,園林設計也不例外。人們認識到充分發揮園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碳排放,增加碳吸收既成為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的關鍵途徑,也對城市園林的設計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低碳園林必須在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基礎上,有效增加碳吸收,顯著改善人居環境,并能適應未來氣候變化預景下區域環境條件和城市發展需求。因此,如何構建低碳園林成為園林規劃研究人員面臨的重要問題。
1.園林植物的種類的選擇
選擇固碳能力高的園林植物種類。根據前人的測量數據發現,某些植物種類在固碳能力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固碳能力較高的園林植物如垂柳、糙葉樹、烏桕、麻櫟、醉魚草、木芙蓉、荷花、蝴蝶花、火棘、錦帶、刺槐、桃、夾竹桃、金鐘花、金葉女貞、廣玉蘭、槐樹、喜樹、懸鈴木、香樟、枇杷等。
選擇低養護、節約型園林植物種類。除了考量單純直接的植物固碳能力之外,考慮到低碳城市園林是需要統籌于低碳城市整體發展的宏觀視野中來考量的,因此結合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低排放、高能效”來看,低養護、節約型的植物即符合這一要求。因此,城市園林綠化中應大力推廣耐旱植物、耐瘠薄植物、節水植物、易養護植物、攀援植物、屋頂綠化植物、巖生植物以及優良的鄉土樹種等各類養護管理簡單的園林植物。
2.綠化模式以復層式群落為主
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地被層以及層間植物所構成的復層式混交群落綠化模式是實現園林綠地景觀與生態功能的重要形式。傳統的綠化模式更注重觀賞效果,而對植物生物學特性、生態位以及群落結構與配置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城市綠地人工群落多數種間配置單一化和群落層次結構簡單化的現象很嚴重,同時為了強調觀賞效果,大量使用草坪、人工修剪的模紋植壇以及大量擺放一年生草花等。這種過多運用規則式的配置手法,造成單位面積內的植物種類減少,群落結構層次趨于簡單,導致部分群落結構單一抗逆性差,最終植物生長不良直至死亡。實驗表明,喬、灌木的耗水量遠低于草坪,而生態效益卻比草坪高得多。另外,在園林綠地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一年生草花的集中擺放,雖然可以短時間獲得強烈的“展示”效應,但短暫的花期過后,則出現景觀上的斷層與空白。這些做法都是非節約型的,均應在今后綠化建設中加以改正,應該強調多年生宿根花卉的利用,構建喬—灌—花(草)復層式植物生態群落。
水能使園林產生更多生動活潑的景觀。在低碳發展的今天,水體景觀的營造除了考慮其景觀效果外,要更多注重其生態型,創造更適宜人類需求的低碳型水體景觀。水景設計在設計的時候要營造低碳理念,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時就要滲透低碳理念,在地址的選擇上,就要依靠地形、自然水源來考慮水體景觀的設計,“就地取材”更大程度上減少了能能量的消耗。第二就是避免過多追求水體景觀豪華的景觀效果,最大程度避免浪費。第三就是在水體景觀中對于音樂和燈管等輔助設計效果要注重對其控制性。同時水體植物有自凈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的程度。
多考慮設計小的水體,而不是那種漫無邊際、毫無趣味可言的大水體。之所以現在出現了那么多的大水體可能與人們“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影響有關,也許大水體會讓人更能感覺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們的視線,可是建成后的大水體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大水體的養護之困難可能是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所沒有考慮到的;大水體往往讓人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而沒有想親近的感覺,因為往往在水體旁邊都會有類似“此處水深,禁止游泳”等警示性的牌子;大水體一般是靠人工挖出來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發生水體污染問題,那將是致命的。而小水體容易營建,這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體更易于滿足人們親水的需求,更能調動人們參與的積極性,更何況在后期養護管理中,小水體便于更好的養護,并且在水體發生污染的情況下,小水體更易于治理。
園林材料既包括鋪裝、玻璃、陶瓷等硬質材料。低碳型碳材料成本少、耐用性高、可重復使用,充分運用了當地的景觀材料,并對其進行循環再利用,能夠減少大量碳排放。因此營造低碳園林,應對當地鄉土材料進行合理利用,盡量采用低碳型園林材料,而減少對新型、人工、高碳型材料的使用,這樣不僅減少大量運輸而產生的CO2排放量,也可充分體現出歷史地域特色,且適應性強、成本低、便于使用。
園林綠地中的硬質鋪裝應改變過去常用的迅速疏導路面積水的做法,用透水性生態鋪裝使雨水同灌地下。透水性生態鋪裝有嵌草路面和草皮磚、各種疏松粒料、多孔瀝青與多孔混凝土等。嵌草路面和草皮磚是在路面中留出一定的間隙填充草皮或地被植物,孔隙率可達20%--50%,能較好地與植被相結合,在公園次干道、游步道中可廣泛運用。各種疏松粒料如卵石、碎石、木屑等,透水性好,可以作為裝飾材料來填充樹池或公園游步道邊,但附著性差,管理不易,適宜小范圍使用。在公園主路、停車場可采用多孔瀝青與多孔混凝土,同樣能達到較好的滲水效果。當一次降雨的降雨量超過土壤的滲透能力時,會在地表形成徑流,此時可采用人工修建滲透設施的方法增加雨水的滲水量。人工雨水滲透設施包括滲井、滲管、滲透溝槽、滲水水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