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吉林省通化縣三棵榆樹鎮中心小學,吉林 通化 134119)
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要加強美術審美教育就必須改革美術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正是《大綱》的突 出特點。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術教師普遍地把美術課作為圖畫課,圖畫課的任務往往偏重于傳授繪 畫技法,造成學生學美術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綱》的基本任務就是為兒童的審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礎,它必須滲透在整個美術教育活動之中。在貫徹《大綱》精神中,不能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是加強美術 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更不能把審美教育與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對立起來,而應在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 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美術文化修養。我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這些年來在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 的過程中,始終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對學生進行審美啟蒙教育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
智育是美育的基礎,然而美育對智育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根據生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人的大腦左右兩半 功能各不相同,左腦偏重于語言、邏輯,右腦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間感。有專家指出,如果不通過造型藝術 等手段對主管形象思維的右腦進行訓練,那就等于放棄大腦思維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 促進學生智力、思維能力的開發。
一堂成功的美術課,首要的一點應該使孩子們對所接受的新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因 為興趣和好奇對兒童來說是學習的主要動力。實踐證明,孩子們對所參與的事物,如果沒有積極的感情參與認 識活動,不可能表現出興趣的特點來。興趣與好奇緊密聯系著,好奇是興趣的先導,沒有好奇的心理活動就不 會產生興趣。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積極參與。教師善于誘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 一環。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兒童,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兒童興趣、刺激兒 童的材料,然后讓兒童自己去解決問題。”如《中國畫寫意蔬果》一課,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和認識我們民 族的優秀的傳統繪畫——中國畫,這節課的成敗就在于教師采用什么方法講述和介紹能使這一傳統藝術在孩子 們的心靈上烙下深深的印跡。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把新知識編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講給他們聽.如,我在向學生介紹中國畫的特點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以前,有位才學出眾的宮廷 畫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親手賞賜的一幅綾子,并命他在綾子上作畫。畫家由于高興貪飲了幾杯酒,不料他在 作畫時手打顫把一滴墨抖落在綾子上。畫家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沾污皇帝賞賜之物弄不好是會掉腦袋的。后來,畫家急中生智,巧把墨點兒改畫成一只蒼蠅,這幅畫后來得到了皇帝的夸獎。老師講得繪聲繪色,孩子們 聽得津津有味。
美育是用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美,反過來對人進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諧的發展。美產生于勞動,又服務于勞動。人們在生產中不僅要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而且還要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隨著現 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藝術設計和創意的范圍十分廣泛,美蘊藏在人類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色彩斑斕 的大自然,優雅別致的環境裝飾,五彩繽紛的生活現象,人類端莊高雅的行為舉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優秀的藝術作品,等等,都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搖籃。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現實生活的美,也就無法正確認識與理解 藝術美。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美術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去 體驗和創造性地表現生活中的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凈化人們的心靈。心靈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質、道德情操、文化修養等。美育可以使 學生提高正確判斷人類社會中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純潔化、高尚化,進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純 潔的精神源泉。”教師的使命,是啟迪人類智慧,傳播人類文明;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培養 創造性的人才。教師的全部活動都應貫穿著明確的教育目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教師還應注意語言美,它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容美,一個是形式美。內容美要求教師的語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實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開朗的啟迪性;形式美則要求教師在遣詞造句和修辭上顯示 出高超的藝術,不能只滿足于一般的規范化語言,要錦上添花。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的素質時指出:“教 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優秀教師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在 教學過程中化平淡為神奇,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優秀教師的語言還可以使德育顯示出極大的藝術性,從而對學生產生強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師要學生受感染,必須對所教內容中的感情來一番體驗。一節成功的美術課,教師要充分醞釀情緒,利 用自己的語言、聲調、速度、動作、姿勢和臉部表情的變化,誘發學生與授課內容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美術教師不僅擔負著文化知識技能、技巧傳播的任務,而且肩負著對學生實施高尚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和健康的審 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審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過豐富的視覺藝術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學生展示一個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世界,達到陶冶學生心靈的目的。所以,美術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實踐證明,要全面貫徹《大綱》精神,發揮審美教育功能,就必須改革美術教學方法,吃透教材,吃透學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藝術創造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