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湖南祁東縣第一中學,湖南 祁東 421600)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是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創新教育的基本目標。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是當前素質教育的核心。這不僅關系到學生主體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同時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開展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善于認識和發現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基本規律,使他們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新課標指出:要“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的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葉圣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研究某種事物,從事某種活動,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常常與興趣緊密相聯。因此,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作為語文教師,除了搞好日常教學工作之外,還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想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和鼓勵。恰當的評價和鼓勵能使人振奮精神,催人奮發圖強,幫助人克服困難,幫助人樹立頑強的毅力,幫助人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去對待學習。當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時,教師恰當的評價和鼓勵如一縷縷春風、一絲絲細雨沐浴著他們,他們的斗志會更高昂,他們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漲,他們的創新的火花會濺射四方。再者,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實踐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思維時時處于積極主動的運作狀態,讓他們充分展現“自我”,體會創新的快樂。如在寫作教學方面,或一題多寫,用不同的文體的寫作去展現學生的創新思維;或反彈琵琶,用逆向思維大膽創新,如“近朱者未必赤”“為東施效顰的做法叫好”等創新性立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以這樣一些行之有效地方法去撞擊學生的心靈,啟發他們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去激活學生心中的創新的種子,激發他們創新的欲望,鼓勵他們拿出自己創新的產品進行展示,往往會收到奇效。
古語有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創新始于提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萌發和創新能力的形成是從質疑開始的。能否讓學生質疑問難,涉及到的是教學觀念的問題,是能否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更新傳統教學思想,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師問生答的傳統做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在預習時質疑,在教學過程中質疑,在作業時質疑,敢于懷疑教材,敢于懷疑教師,敢于懷疑權威,敢于打破答案的“唯一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知疑”“質疑”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激疑,疑是思之源,思是疑之本。教師啟發學生把一個個問題提出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進行頭腦風暴,實現思想和智力的交鋒。通過學生相互合作探究,使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在集體中解決,能解決的找到便捷的方法、圓滿的答案,使學生從中體味到學習的快樂。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1.為什么作者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2.為什么說“快樂是它們的,我什么都沒有”?3.題目是《荷塘月色》,寫了荷塘下地月色,為什么還要寫月色下地荷塘?4.文章運用到的一些修辭手法跟我們以前學的修辭手法是否相同?5.《荷塘月色》寫景的方法和《瓦爾登湖》《赤壁賦》等文章的寫景方法有何異同?學生提出了這些疑問,然后去了解朱自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當時的苦悶心情,自主合作探究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被喚醒,他們的創新靈感被激活,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以培養。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所以說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動力。在課堂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翱翔于創新王國新奇幻化的自由天空里,從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求新知的興趣,以便更充分地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努力提高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例如我們學習了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不僅以“夢”的形式展開無限廣闊和奔放的想象,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天上仙境,更主要的是通過描寫虛無飄渺的仙界,宣泄了詩人對理想社會與輝煌樂土的向往和追求。在詩中,李白一方面用一種神奇橫逸的想象和絢麗變幻的夸張描述了夢游天姥的所見所聞,呈現了大自然一派清新自由的景象;另一方面,李白還用一種華麗而飄逸的文筆抒寫了夢游天姥的燦爛歷程。學后我布置了一篇想象類作文的段落寫作,要求學生運用大膽的想象去完成。由于這個話題比較開放,學生都有東西可寫。如續寫《項鏈》中的馬蒂爾德在知道路瓦栽夫人借給她的“項鏈”是贗品時的反應和心理活動;《我的叔叔于勒》假設菲利普夫婦在船上見到千萬富翁于勒時的表情和語言;《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由甲蟲變成一只寵物狗回到現代社會的離奇遭遇;《巴黎圣母院》中的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的凄美的愛情故事;生活在21世紀的阿Q和祥林嫂的幸福生活等。這些內容符合學生奇思妙想的心理特點,鼓勵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用自己的心去領悟,激發他們的創新,從而實現創新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