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雙琳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也對外語教學提出了嚴峻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作了新的解析,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因此,高校大學英語課程也應該無縫對接。而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大學英語教學也主要偏重于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輸入輕輸出、重語言知識輕交際能力等問題,導致英語學習學用分離和費時低效。據筆者了解不少獨立院校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課堂上仍以傳統的精讀教學法為主,以教師講授和學生成果展示為流程,強調聽、讀領先,在語言輸入以后再讓學生說、寫、譯,教師的主要任務也主要在教學前一階段完成。POA教學理論體系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歷經十年打造的根植于中國土壤的教學理論體系,主要解決目前外語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弊端,倡導“學用一體、教師主導”。
POA理論體系包含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以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三方面。POA 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其教學理念,主要包括三個學說,即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關鍵能力說。
教學假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輸出驅動假設(Out-put-driven Hypothesis)、輸入促成假設(Input-enabled Hypothesis)、選擇性學習假設(Selective Learning Hypothesis)和以評為學(Assessment-enhanced Hypothesis)。教學假設是教學流程的理論支撐,也是對二語習得領域學者成果的汲取和改進,因為Krashen重視可理解性輸入對二語習得的重要性卻忽視了輸出的作用;Swain的輸出假說在認可輸出的前提下,強調了可理解性輸出對二語習得的作用,并闡釋了輸出的四大功能,但并沒有提及輸出與輸入的關系。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套教學體系,將產出活動作為驅動手段(outputdriven)和教學目標,將輸入活動作為促成手段(input-enabled)。以輸出為起點,驅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以輸出為目標,學以致用;就教學方法而言,強調產出活動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并將輸出與輸入對接,為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產出”(production)和“輸出”(output)不同,“輸出”一般指“說”和“寫”,產出還包括口譯和筆譯,既強調產出過程(producing),也強調產出結果(product)。
POA教學流程以教師為指導,師生共建完成的,包括驅動、促成、評價三個核心教學環節,并且這三個過程在課堂中不斷循環銜接。通過這一流程,英語學習一方面達到幫助學生繼續提高英語語言應用的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幫助達成高等教育的人文目標,即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文化思辨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并最終落實跨文化能力培養的目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倡導以產出任務為導向,采用“輸出-輸入-輸出”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產出”能力視為教學活動的主要驅動力和核心目標。
獨立院校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教師在選取教學主題和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注意不能以單獨掌握書本知識為目標,而要促進學生產生真實交際意義的內容為驅動,設置相應的語言目標和深層次的文化目標,,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包含跨文化意識和分辨不同文化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情境,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專業背景,設計真實的交際情景和可操作的任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產出導向法的起點”。筆者所在的學校選用的是第三版《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單元主題涉及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內容豐富,具有時代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如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單元主題和云南的旅游資源讓學生分成小組運用他們的專業背景借鑒BBC紀錄片Wild China 介紹地方旅游景點,配上英文解說排成視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采訪、了解及介紹不同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習俗等,制成幻燈片做口頭報告。
在促成環節,教師要發揮好主導及“支架”的作用。針對所設計教學目標,提供相關的豐富的語言素材,幫助學生掌握完成相應活動需要的語言知識點,包括詞匯、句型等,以保證產出任務的順利進行。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單元College—The Ladder to Success?為例,讓學生了解中美大學校園的生活,及有何異同,最終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大學校園中文科地位、功能如何,以及上大學是否值得并撰寫作文How should we spend our college life meaningfully?為了促成產出任務的達成,學生需完成及幾個子任務:1).觀看視頻,了解美國大學校園的生活;2).掌握必要的語言目標,了解校園背景下學術、校園生活和特定場景的詞匯、句型等,并進行適當操練,同時補充四、六級考試中關于大學教育的聽力及閱讀材料。3).交際能力的促成:學生5-8人一組,就他們對自己的大學和所學專業進行介紹,以及滿意與否并未來的職業規劃等做十分鐘左右的陳述。通過這幾個子任務,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語言應用能力,并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反思自己的大學教育。
在當前的大數字背景下,教師可以整合多方資源,如新視野配套的教材資源,本校自用的雅信達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微課、慕課等,融合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有"事可做有所學。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POA理論下的評價包括語言產出過程也包括產出結果的評價,因此要采用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教師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包括對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小組貢獻、網絡自主學習的記錄等,終結性評價主要在期中期末考試。學生評價主要體現在小組展示中其他小組對該組的評分,根據內容、語言、小組合作和整體展示效果資格維度指定的學生互評表打分,以及該組成員對自己的小組分工和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采取多元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多維度多元的評價。
本文從POA理論的視角,分析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手段三個方面進行實際的應用。值得注意的是POA理論運用在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教學對象時要求教師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有調整,不能“一刀切”。獨立院校學生活躍創新,樂于接受新事物,對這種教學理念的接受度和配合度較高。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也要制定出一套全面合理的多元評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