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飛
(重慶市綦江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1422)
李政道先生說過:“學習,就是學習問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數學發展的歷史說明,數學問題是數學生命的源泉,是數學前進的杠桿。數學發展的歷史過程就是形形色色的數學問題被發現、被提出、被解決的過程。例如“平行公理能否證明?”的問題將數學研究引入了非歐幾何的新天地;“高次方程有沒有求根公式?”的問題導致了群論的誕生。
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言,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質量制約著教學進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要運用好提問,應當注意這樣幾點:
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對于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都要進行精心的構思。先問什么,后問什么,教師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劃。提問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教師思路明晰,也對學生思維起著潛在的導向作用。
提問要促進學生思考,要減少或避免走過場的應答式提問——簡單地問“對不對”、“好不好”這種應答式的提問,思維的含量很少,表面熱鬧,價值不大,而這樣的提問在教師實際課堂教學中大有存在。
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過淺,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教師應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小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小提問之間的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在今天不少課堂中,教學策略比較單一,很多還是以老師為中心,師講生聽,師問生答,教學氣氛過于嚴肅,學生對教師產生敬畏感而不敢提問題;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不足,總擔心提的問題會被同學和老師譏笑,而不敢提問題。鑒于此,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敢于提問題,教師就要努力創設寬松、和諧、自由和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聯想、質疑和提問,學生無論提得正確與否,簡單與否,問題的質量高低,都應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表揚(特別是在開始時),告訴他們能站起來提問就是好的開端,是勇敢的表現。千萬不能諷刺、嘲笑,而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去,保護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尤其對于學困生,一旦他們積極提問時,這一點更應注意。對于課堂上一時還沒有提問勇氣的學生可讓他們在課后繼續提,并進行恰當的鼓勵,使其最終能在課堂上提問題。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終的目的是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創設實際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問題的氣氛中,使學生自覺地應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一節時,教師可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張厚度是0.1mm的紙,將它對折一次,厚度是多少?對折2次后,厚度是多少?3次呢?20次呢?通過對折,學生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同時發現他們手中的紙折到第6次后就難以繼續、根本就折不了20次。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猜猜如果這張紙足夠大,那么折完20次后,和珠穆朗瑪峰比,誰高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也就順理成章地進入《有理數的乘方》一課的學習。如教學《正方體的展開圖》時,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探索“展開圖有幾種形式呢”,“從哪下手才能剪成展開圖呢”,“從中可以得出什么規律嗎”等問題,動手實踐中充滿了發現的樂趣和未知的魅力,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學生的提問能力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會問幾個“為什么”,而應從主動性、針對性、深刻性等方面著手培養,讓學生不但能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特別是在概念、性質及公式等基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以及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設置矛盾,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出問題,從而培養提問的針對性;同時要知道知識是有內在規律的,很多知識和問題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經過幾個階段和層次,需要有一個過程,因此,利用學生追根問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提問的深刻性。如在講矩形時,可以自制平行四邊形教具,利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再通過演示觀察,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爭議、探究:在四邊邊長不變的情況下,平行四邊形在變動中成為一個怎樣的圖形?平行四邊形的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化?矩形的定義是什么?它是哪種四邊形的特殊情況?除具有什么圖形的性質外,還具有怎樣的特殊性質?通過一連串的問題來激發學生主動去思考、探索。
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使學生人人敢問、人人想問、人人會問,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法的徹底轉變,讓學生愛上數學學習,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