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森
(貴州省正安縣芙蓉江鎮中心小學,貴州 正安 563400)
懸念是一種心理現象,它能激發人們的興趣,喚起人們的注意,使人產生焦慮牽掛的情感和強烈迫切的求知欲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創設各種懸念,觸發學生思維,引起學生的情趣,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顯然,懸念作為一種情感方面的內驅力,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講授新課前,教師根據所講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懸念,就可以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們的思維處于一個最佳活動狀態。比如在教學“有余數除法”前,讓學生做游戲:在桌子上放10根小木棒,讓學生輪番地數小木棒計數,數到任意一根小木棒時,只要報出自己數到的數目,老師就可以準確無誤地把他數到的那一根小木棒拿出來。學生紛紛報數老師一一猜拿小木棒,核對后無一個差錯,學生感到很新奇。這樣,教師接著說:同學們,你想知道老師的秘密嗎?這節課你學好以后,一定會明白!然后老師接著教學新課,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專心地投入到了學習活動。
教學中教師利用反例,可以激發懸念。特別是小學應用題,有些題粗看似曾相識,往往因一字之差而使數量關系面目全非;有些題目情節十分熟悉,如果倉促列式計算,又容易釀成大錯。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反例,可使學生集中注意,反復辨別,努力為解除發生的困惑而專心探索,積極思維。比如:某人從甲地到乙地,順水平均每小時行3千米,從乙地到甲地逆水平均每小時行2千米,這個人在甲乙兩地間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解“(2+3)÷2=2.5千米”引導學生弄清錯在何處,找出解題正確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將一個假命題巧妙地穿插在連續的類比活動中,讓學生不知不覺跌入“陷井”。教師突然指出:錯了!此時,學生頓感意外,會立即產生一種“一定要把它弄清楚”的心情。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跟學生一問一答: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生回答180°。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生回答360°。把這個長方形切成兩個同樣大的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生回答180°;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生回答360°;把這個平行四邊形切成兩個同樣大小的鈍角三角形,每個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生答90°,教師說:“錯了!”學生被這突然的否定弄蒙了,切成兩半,原內角度數也分成兩半,由此類推怎么錯了,學生都會全神貫注,想迅速弄清其中的底細。
學生在剛剛掌握了新的數學概念之后,接著就要通過練習應用,使所學概念具體化,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可適當穿插若干思考性的題目,有意讓學生“誤入歧途”,形成懸念,從而強代寫畢業論文化練習內容,擴大教學效果。如在教學長方體的概念時,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操作等感知活動,初步認識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接著在練習中就可以安排這樣的判斷題:“長方體的長、寬、高都有四個”,一般學生很容易作出肯定的判斷,教師作出否定后,再引導學生結合實物進行認真分析,從而使學生解除懸念,對“有無數個長、寬、高”獲得深刻認識。
教師在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概括小結時,可引導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對課本上的內容提出各種疑義,形成懸念,教師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繼續深入探究。如在教學“分數化小數”,小結:“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結語時,教師問: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所化的小數部分的數位與分母大小有什么聯系嗎?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是不是一定能夠化成循環小數呢?是純循環小數還是混循環小數呢?……這些疑問。都使學生產生了深深的疑慮和極大的好奇心,調動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為了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常常要將新舊知識進行比較歸類,形成知識系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升華懸念,更深地去掌握知識的本質特征。如教完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后,可啟發學生將這個法則同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三個法則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特征;它們都是相同單位相加減!這樣學生對加減法計算法則的認識也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懸念的實質是疑問,疑問正是一切真知灼見的開始。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要想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懸念,就必須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同時,還要通盤考慮,把懸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和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