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丹香
(黑龍江農墾工業學校,黑龍江 鶴崗 154211)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中明確規定中職青年教師應深入到企業實踐,通過現場考察觀摩與企業組織的技能培訓、實踐操作演練等各種形式,來讓中職青年教師更好的掌握企業先進的技術與方法,了解企業的運作情況,與專業前沿,使中職青年教師專業技能與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在企業實踐中獲得更好的提升,為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理論實踐一體化”作為現代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實現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充分融合,為中職教育教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更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推動中職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和企業實踐的充分融合,對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新的教育發展形勢下,越發需要這些老師更好的深入企業實踐之中,培養自身職業素養,促進其教學實踐水平的不斷發展。
當今社會缺少的是實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這就給中職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加強培養有著較高職業技術素養,具有有豐富實踐能力,能將所學的科學技術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生產經營,服務型的技術型,實用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通過這些不難發現,中職教育人才培養還存在很大不足,與現代人才需求形勢還很不適應。因此,增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適應性人才,中職青年教師進行企業實踐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企業人才需求調查中了解到,很多學生畢業之后,進入崗位,卻不能夠快速的適應,實踐能力缺乏,創新不足,團隊意識不強,缺乏責任心,雖然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但是應用能力卻不足,眼高手低,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實際中的各種問題,造成脫節現象比較明顯,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為此,中職學校應當深入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并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作出調整,合理的安排教學課程與內容,提升教學效益與質量,實現傳統教學觀念現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中職學校受教學環境的局限,教學效果不能達到企業需求。學校的實訓室只是對企業工作場所的一種模擬,更新速度慢,缺乏企業氛圍,設備和技術的局限性,致使很多效果無法實現。因此,對學校提出一個新的挑戰,就是建設模擬企業真實場景的校內工廠、校內公司、校內工作室等具有相應功能的校內實訓場所,全民實行企業化管理,并將企業相關專家領導邀請至此,開展相應的指導工作,形成接單、制作、客戶反饋一條龍的工作流程,使專業教學更貼近企業的實際需要,也更富有針對性。
在企業實踐過程中,老師應當對企業的相關崗位職責明確如何規范操作、企業的用人需求及標準和相關的管理制度。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規格等進行精準定位,針對人才培養實際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對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并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基于企業人才需求實際對學生開展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企業用人需求。打破過去只注重理論教學的模式,向工作過程導向式的教學轉變,打破學科界限,整合相關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調整,以學習情境為主線,分模塊、按任務進行教學,發展和提升老師教學內容重構能力水平。
為了有效提升一體化教學效益,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要對一體化教學大綱進行嚴格要求,并依照工作過程系統化開展嚴格的組織教學。且必須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保持足夠的學習熱情投入到教學當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尋找有效的突破點,對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工作,深入的針對知識開展學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采用仿真或與工作環境一致的教學情境。開展《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教學中,由學生親自操作,教師只起組織和指導作用。學生認真閱讀資料單、任務單,嚴格執行修理質量標準,強化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創新能力、競爭意識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三是設置“問題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工作實際,在學習中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組成“問題群”。通過對“問題群”中的問題逐步解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入學開始就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通過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企業流程強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學生頂崗實習時能夠在短暫的培訓后迅速融入崗位。要真正發揮學校教學的作用,關注企業的需求,主動改革教材內容,與時俱進,把教學目標定為使學生獲取最新的知識技能。將職業生涯指導貫穿教學始終。對于中職學生,要從一開始就抓好職業生涯指導工作,把企業文化引入學生德育教育,培養他們學好專業技能、在社會上和企業里要有務實、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教師要深入到企業中,充分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制度與理念,對企業的文化要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樣會對教學思想與理念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教師的實踐教學技能也能得到大幅提升,大大提升教學效益與質量。實現企業實踐與中職教育教學的充分融合,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搭建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