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繼國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望城新區中心小學,江西 南昌 330103)
引言: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小學數學,無論是從學科內容還是小學階段中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來說,其特有的抽象性、想象性,導致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更好地讓小學生們理解且能夠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教師必須采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方式,將抽象數學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從而增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得到提高【1】。
將實際生活與課堂數學巧妙聯合,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就是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生們來說,教學內容的質量水平對教學的有效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堂的開展需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條件,教師只有對教學內容質量進行提升,才能確保教學活動的高質量和高效率。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上,需要聯系學生所處的實際生活,最大程度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所處環境,將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化抽象為具體。
比如,在小學生們學習了“元、角、分”的知識內容后,教師們就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的練習,向學生們展開教學。比如,教師們可以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購物場景,假設每個學生有10 塊錢,同時,2 個學生為一個小組,對購買的商品進行最合適的選擇。在這一個過程中,小學生們要算好商品的總價、注意購買東西的總量以及品種,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處于小組群體的狀態里,又以平時學生最喜歡的商店為模擬場景,瞬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思維的活躍性,從而加深對元、角、分的認知。或者在學習“百分數應用題”時,老師提問: 學校旁邊的冰淇淋店滿10 元減4 元,而冰淇淋旁邊那家零食店打7 折,請問同學們你們覺得哪一家更優惠,你們想去哪一家商店呢? 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冰淇淋、零食等)運用到課堂語境中,將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轉變成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教師們可以借用生活的實物來演示數學題目的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在此前提條件下,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從而進一步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設置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情境以及運用小故事教學,啟發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對數學知識內在規律的認知。當然,教師也應該注重問題的質量,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腦回路。
比如在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時,老師可以將三個小朋友請上臺,讓三個小朋友見面握手,每兩人握一次,然后向同學們提問共要握幾次手?又或者用三張不同的數字卡片擺成兩位數,提問共可以擺成多少個兩位數。又或者在設計教學方式過程中,可以先描述情景故事,然后導入課堂所要學習的知識。對有關“分數”的問題進行提問時,教師們可以從一個學生們熟悉的故事進行引入:唐僧師徒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夏天非常炎熱,到了中午,師徒都很口渴。于是師傅叫大師兄孫悟空去摘一些果子來給大家解渴,第一次孫悟空摘了12 個蘋果,叫二師兄豬八戒來分,二師兄不到一會就分好了。第二次,大師兄摘了一個西瓜回來,讓二師兄給大家分,他不知道如何分了。那么,這時候提問同學們:你們可以替二師兄來分嗎?
處于小學階段中的學生,游戲對其有著獨特的吸引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相關的游戲環節,來調動激發學生的天賦與積極性【2】,從而打破課堂的僵硬與乏味,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學習“正負數”的基本概念,玩對號入座的優秀,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要求做各種卡片,從而在課堂上可以發給學生使用。比如,在有關“正、負數初步認識”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們可以給學生們下發數字卡片,當教師教導一個數字時,那個學生就要立刻站起身來。當然,教師們不可以只注重簡單的數字,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反映能力,如“+1 的相反數”“-3的相反數” “比-10小的數”“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數”。這樣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上來,使得氣氛更活躍,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快速地掌握關于正負數的基本知識。通過以上類似游戲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以及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寓教于樂,使課堂氣氛更加的輕松,學生的學習欲望更加強烈,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會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課堂的需要,而生活化的教學在目前的小學教學中是比較常見且非常有效的方式,利用息息相關的生活實際與課堂數學知識所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們對實際生活更加關注、對數學知識有不一樣的認知見解。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創新教學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出輕松、高效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