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紅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固村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815)
引言:“語文”這一概念的是在清朝廢除科舉之后,受西方影響,由最初的“國文”課(傳授的仍是古文),再到后來五四運動爆發后,提倡白話文,國文課受到沖擊,小學于是改設“國語”課。語文這門學科,不僅僅是門考試學科,更是一門學習中國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媒介。因此,為了促進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習,興趣激發是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提升策略。
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一種建立友好師生關系的橋梁,讓老師于學生在課堂的關系得到緩解,有利于教學探究。整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教學的主體,避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尷尬,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的《丑小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小學生愛看動畫片的特性入手。在講課之前,可以先放一段有關《丑小鴨》的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投入其中。待動畫片放映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提問,“這個動畫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誰”,“主人公都遇到了什么事”,“看完這個動畫片小朋友都有什么樣的感受呀”等等一系列問題。目的就是建立一種輕松友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融洽。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填鴨式學習。同時,學生課堂發言是一種快速投入學習的最有效的途徑,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總之,課堂上一個封閉的教學環境,所以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是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必要手段。相反,如果課堂氛圍無趣沉悶,,學生的學習情緒受到抑制,學習興趣低,使得老師的教學情緒不高漲,降低了甚至是消磨得課堂學習效率。
老話講“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語文也一樣。多少文章,多少詩詞歌賦不是文學家們,詩人們經歷過生活后的有感而發;多少著名小說不是作者以現實生活為背景,反應了當時的生活或者社會情況。語文的藝術是生活的精華。因此,學好語文還要回歸生活。
譬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火燒云》,在此篇課文教學之前,教師應該向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觀察火燒云(如果沒有火燒云,觀察天上的白云也可)。讓學生在觀察火燒云的時候,要記錄火燒云的出現,變化,消失的過程以及看完火燒云變化的感受。教師自己也要觀察。在課堂上,和學生們分享各自的觀察,相互點評,然后全班投票選出公認最好的一篇,作為優秀范本傳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擁有一雙能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的眼睛,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條件反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生活處處有語文”。讓課本上的語文與生活中的語文相通,讓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厚。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不管一個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體常常比他更聰明和更有力。這句話的意思主要體現在合作,合作能夠彌補自身不足,發揮自身優勢。如果小組學習語文,就可以使小組成員做到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相互進步。因此,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奮性。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注意小組的成員人數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點進行明確額分工,以達到有效合作的目的。教師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討論該文章的主旨大意,章節劃分等一系列問題,并給出答案。然后,教師結合小組的朗讀表現,討論的態度以及答案的正確性來給每個小組評分,得分高者,予以獎勵。如此,既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語文,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語文有很多的好處。比如能夠讓學生之間優劣互補,使師生關系更加民主,提高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力,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總結: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能夠做好的學問,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換句話講,對一件事感興趣便是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因此,想要小學生學好語文,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對語文的熱愛。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里發現生活中語文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