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俊
(河北省滄州市青縣馬廠鎮劉世印屯學校,河北 滄州 06265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必將應用于生活,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實用性極強,因而如果忽視了知識的應用,無異于白學。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生活化教學來加強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呢?筆者就這一問題結合以下幾方面的策略進行簡單闡述。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數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重視基礎知識講解,忽視培養學生興趣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立足于實際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就小學生而言,其思維是形象的、具體的,因此進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尊重了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生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通過生活化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自覺地運用所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教學環節中的不二法則。理論聯系實際是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重要方式。例如,探究圓的相關知識,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形象生動的動態畫面:兩個人賽車,一人的車輪變形發癟,騎著非常吃力有左擺右晃;而另一個人,車輪完好,騎得非常自如。通過這樣的情境介紹,不僅讓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關鍵是還能讓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 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教育家布魯諾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在生活中所經歷過的數學問題。如教學“接近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其關鍵在于“湊整、取整”。比如255+56,既可以是255+56=255+60-4,也可以是255+56=251+(4+56),這可以與學生生活實際中的經驗相聯系:快過新年了,我和媽媽去商場買衣服。媽媽買了一件外套用去255 元,我買了一條褲子用去56 元,問一共用了多少元錢?如果褲子用了60 元,就用了255+60,可是褲子比60 元少了4 元,所以要255+60-4。數學教學若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給學生創設熟悉的情境,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挖掘貼近他們的生活素材,創造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學好數學。例如:六年級數學中的“折扣”,飯店,專賣店在節日期間經常推出一些優惠活動,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優惠,學生見到過,也會說,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實際含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一些生活情景,讓學生親身體會,闡述其意義。比如一些促銷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扮演顧客,教師扮演商家,在課堂上搞促銷活動,學生來購買老師的商品,老師打折優惠出售給學生。這樣,學生能在買的這個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講述和學生通過商品的原價、打折后的價錢來對比,來漸漸了解其中的含義。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其中,在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得到相應的培養,教學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要走生活道路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讓我們的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