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翠萍
對于不少非專業學生來說,高校的語文課程為了獲得學分而敷衍了事。他們不會認真聽,更不會想到這門課對自己發展的意義。因此,大多數大學生對大學語文都會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
進入大學之前,很多學生都在為各種科目的考試做準備,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但這也導致了學生在上大學之前閱讀時間會比較緊張,他們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應對。隨著考試壓力加大,導致許多學生對文學作品知之甚少,除非與考試有關,否則不會投入太多精力。
課堂創新不足也是當今許多高校面臨的問題,這一問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將更加突出。如果教師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只遵循規則,課堂就會枯燥乏味,更容易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堂的排斥。這樣,我們就不能更好地開展課堂學習。
掌握關鍵詞是閱讀文章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一首詩,一個詞,它們雖短,但反映了“對峙”“韻”“橫斜調”,尤其是在唐代,對這些要求更為嚴格,每一個字都是精髓,對全文提取關鍵詞有很高的提煉。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應該是廣為人知的,其中的“思”字是整首詩的重點,“思”一詞反映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切向往。
理解整個文學作品的意境是大學語文教學文學作品鑒賞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與掌握關鍵詞相比,理解全文需要對全文的情感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這是在理解全文背景、作者和掌握關鍵詞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欣賞文學作品的意境是很困難的,但這也是把握一篇文章的關鍵。教師只有善于擴展文學作品課堂,注重根據學生興趣呈現豐富的文學作品素材,基于學生現有的審美能力、興趣需要開展循序漸進的藝術欣賞與豐富的討論實踐活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達到發展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勇于革新,突破舊有模式的弊端,創設積極情境。《地震中的父子》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課文。在對其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地震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地震的巨大危害。在課文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去表達。又如,在對李白的《靜夜思》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不能過于簡單,例如,“在作者眼中,月光被看做了什么?”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考慮提問內容,“作者眼中的月光為什么變成了霜?二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嗎?”這種問題的開放性很強,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拓展思維,創造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文學作品鑒賞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認真學習這門課程后會收獲很多。也許這不是一門與專業相關的知識課程,但這門課程也有其獨特的魅力,可以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國內外的一些文學作品,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主題選用對應的文學作品來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更加高效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創新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和對文章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