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輝 潘忠蘭
(貴州省黔南州荔波高級中學,貴州 荔波 558499)
“紅色文化”是記述中國共產黨創立、發展、壯大的歷程,是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事跡,也包括國共合作時期,為推翻軍閥割據統一中國,為驅除日寇浴血抗戰的烈士事跡。從1921年至今近百年間,荔波紅色文化熠熠生輝,閃耀著獨特光芒。
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荔波鄧恩銘烈士,水族,是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的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受到列寧接見過,“追求真理,獻身革命”是他的真實寫照。
在中共創建軍隊初期,荔波蒙九齡烈士,布依族,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尤其是在湘南起義后率領所在的團部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為“朱毛會師”贏得了寶貴時間,最后壯烈犧牲。
在紅軍時期,荔波是紅軍首度挺進貴州高原的第一個縣。紅七軍一二縱隊3000多人在軍長張云逸、總指揮李明瑞率領下,揮師荔波,打土豪、殺貪官、鏟富濟貧、擴充紅軍,建立了“黔桂邊革命委員會”政權組織,為貴州高原播下了革命種子。
在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11月25日荔波黎明關之戰,是貴州打響抗戰第一槍之地,在國民革命軍第10集團軍66軍199師587團團長周國仲帶領下,憑據關險墻固,浴血抗擊。荔波縣人全正熹,空軍小分隊隊長,架機多次與日機激戰,最后血灑長空。荔波縣人楊家騮,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任上校團長,率部多次參與抗擊日寇的戰斗,最后壯烈殉國,被國民政府軍政部追贈少將。
在革命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等時期還涌現出一大批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這些事件影響著荔波這片熱土上的人民,也推動著中國歷史的發展。
荔波“紅色文化”起源豐富。如新民主革命時期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火熱的革命活動,這是黔桂邊地區紅色革命歷史的寶貴資源,也是我們今天用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荔波“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一是秉持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現實,成功實踐了革命統一戰線;三是努力踐行群眾路線原則,這在當時不僅壯大了荔波的革命勢力,還促進了整個黔桂邊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四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為中國革命勢力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積累了經驗。
“紅色文化”教育是重要的道德教育,是精神道德的“造血”工程。將地方“紅色文化”融于全中國革命史教育,是貫徹執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對于廣大的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來說,重視和保護當地“紅色文化”,將其納入當前國民精神文明建設,不僅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親切感,更易于被當地群眾所接受。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受市場經濟大潮、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和沖擊,使得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民族精神在逐漸淡化,道德認同感也有所下降。“紅色文化”告訴我們,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曾經有過千千萬萬為了新中國誕生而舍生忘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他們就是活生生的精神榜樣,是實實在在的英雄,是值得我們后人永遠祭奠、敬仰的英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指明了當代共產黨人既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革命先烈在血雨腥風的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接受黨的教育,堅定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的理想信念不動搖,堅守黨章、黨紀不動搖。黨員領導干部應從先烈身上汲取力量,堅定信念,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建立荔波“紅色文化”旅游產業,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重發展。荔波縣是中國共產黨在貴州境內最早進行革命活動、開展武裝斗爭的地區,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98年6月,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荔波縣為革命老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革命老區的扶貧建設。“國務院關于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批復”,規劃了包括廣西、貴州、云南三省(區)所轄8個縣市,規劃總面積17萬平方公里。規劃的戰略定位是:弘揚老區的的革命精神,加快老區發展建設步伐,把革命老區打造成面向東南亞、南亞全方位開放的前沿地帶、重要資源精深加工基地、著名紅色文化及休閑旅游目的地、生態文明示范區、跨省互聯互通先行區。隨著國家級規劃的確定和逐步實施,包括荔波縣在內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