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
(重慶市合川中學,重慶 合川 401520)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逐漸走上改革的道路,教學方法逐漸發生了質的變化,更加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主要是因為物理現象來源于現實生活,和其有著某種緊密的聯系。教師要多角度實現現實生活、物理教學的有機融合,圍繞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各方面特點,優化課堂教學方法,不斷強化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促使新時期高中物理教學更好地踐行素質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就高中物理教材而言,其中很多物理現象都來自現實生活。在生活中物理現象作用下,能夠把物理教材中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轉化為現實生活中易于理解的相關物理現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激發他們學習新課題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圍繞章節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發現自己身邊的物理現象,根據學生對新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合理安排一些課后作業。以“彈力”為例,在學習該章節知識后,教師要可以讓學生課后去尋找生活中和“彈力”相關的物理現象,并在下節物理課堂上,分享給班上的其他同學,不斷增加物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此外,在講解物理現象成因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相關的物理現象,使其和物理課堂有機融合,并向學生演示物理現象的全過程,并借助多媒體向學生解釋該物體現象,強化學生對章節知識的印象,準確把握物理現象、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課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準備好新課題學習需要的物理素材,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該物理現象演示的全過程中。
在生活中物理現象作用下,學生能夠逐漸意識到物理學科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會利用已學的物質知識去解釋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現象,把知識學“活”,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為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緊密聯系,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其逐漸意識到學習物理學科的重要性。就“生活化教育”而言,即生活中有物理,物理課堂教學中也有生活的影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理論知識,他們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選取他們熟悉而感興趣的素材,以此為切入點,引出新課題。以“自由落體運動”為例,學生必須正確理解加速度、重力之間的關系。對于這方面,有著這樣的生活常識:如果鐵塊和羽毛從相同高度落下,鐵塊會比羽毛先著地。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利用已學知識點分析鐵塊先著地的原因。還可以根據該問題,進一步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比如,如果是鐵釘和小棉球從同一高度落下,還會是鐵釘先著地嗎?借助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合理設置問題情境,能夠迅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迅速融入到新課題學習中,思考相關的問題。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生活中各種物理現象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驗證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科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幫助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實踐素養與物理思維。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高中學生大都不具備較強的發現、探究物理線現象的能力,不具備物理思維、發散思維。針對這方面,教師要巧妙地引出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積極引導學生探討,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彈力”為例,在該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把生活中孩子玩耍的皮球玩具作為素材,巧妙地引出新課題,向學生講解“彈力”的定義。在學生留下直觀印象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道具演示相關的實驗,進一步探討彈力有著怎樣的性質。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引導他們積極討論,通過親自操作,解決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不斷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自主研究的能力,為他們的科學素養提供有利的保障。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實現生活現象、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至關重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其成為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以生活現象為切入點,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并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去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打破思維定勢,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理性思維,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為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