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霞
(河北省大城縣第一中學,河北 大城 065900)
學科認知結構要以事實、概念、原理、規則等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環節。概念是指在某一領域中因具有共同特征而被組織在一起的特定事物。《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課程要凸顯科學本質,強調重要概念,關注概念學習,重視概念知識,并在課標內容標準中篩選并呈現了50個重要概念,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論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釋,凸顯了學科主干部分。
在高中生物學習過程中,學生抱怨:生物有大量的概念、定義、生物學現象需要記憶,背誦了的東西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和綜合運用。在高中生物學習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開展生物概念教學,成為值得高中生物老師深入研究的問題。
生物學概念學習是意義學習中最基本的類型,掌握生物學概念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了解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解決問題乃至進行創造的必要前提。本人認為在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生物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特征。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是掌握概念的先決條件。例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的酶是RNA。“活細胞產生”“催化作用”“有機物”是酶概念的內涵,體現了酶的本質屬性。“能夠催化水解脂肪酶的物質是什么?”學生能抓住核心點“脂肪酶的本質”是蛋白質,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
掌握概念的內涵還可以嘗試其它不同的方法,如把概念進行對比記憶。
科學概念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聯系就越廣泛、越深刻。在對概念的理解,運用和深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和當地的實際情況改革教材,對原有教材重新進行調整和組合,使教材有一個更好的知識結構,讓學生能通過核心概念的中心作用,不斷把有關知識聯系起來,以綱帶目,以點帶面,形成知識網絡。
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舉出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體的實例聯系起來,逐步引入概念。
“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包括正反饋調節和負反饋調節。”學生覺得概念枯燥,很難理解,可借助學生經常碰到的現象來解釋。比如:甲同學考試考的很好,看到自己的努力沒白費,他更加努力了,考的更好了——正反饋調節;乙同學考試考的很好,覺得自己很聰明,驕傲了,考差了——負反饋調節。通過這些事例教學,學生把“反饋調節”方式的判斷了然于心。
在學習過程中,有些知識前后聯系不緊密,有些新知識跨越程度比較大,學生不容易掌握,成為知識的難點。這就需要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聯系的橋梁,為學習某些新知識作了準備,就是滲透。
“基因重組”概念提到: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過程中,控制不同生物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減數第一次分裂時發生的基因的自由組合;另一方面,減數第一次分裂發生在聯會時期的交叉互換。但教材接下來又介紹了“重組DNA技術”這一與有性生殖無關的高科技生物技術,就其本質而言,“重組DNA技術”仍應屬于“基因重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重組DNA技術”時,搭建“重組本質”這樣一個橋梁,學生就能明白“基因重組”的另外一種情況(與有性生殖無關),這樣就保證了學生對生命規律認識上的完整性,而且有利于生物學知識的系統性。
教材在介紹某一生物學規律(概念)時,有時為了保持教材本身前后內容的照應,而將某些規律(概念)歸納成了在前述某個內容限制下的規律,忽略了規律之外仍存在的可能情況,如二倍體生物與多倍體生物的分辨方法強調從個體起源開始,但在講到育種方法的運用時,秋水仙素誘導染色體加倍的生物個體又可以直接稱為多倍體生物;又如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具體過程、分裂時間、每階段的主要特點,在必修與選修教材中說法不統一等,老師要把這部分內容給學生解釋明了,必須搭建好一個橋梁讓學生平穩過渡,在之前的概念教學中適時地予以滲透,比如說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的形成此技術的前提是人類充分掌握生物體染色體加倍的可能,此技術主要誘導染色體組數加倍,那么讓學生充分理解此概念的前提是“染色體組”,所以染色體組的概念就是解決此問題的“橋梁”。
高中生物概念教學中有許多方法,教師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概念輕松、高效的被學生理解、運用并構建成自己的認知結構。當然,除了課堂上教師正確引導、講解之外,學生還需通過記憶理解、反復練習,增加實踐的機會,進而形成科學的生物學概念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