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英琦
(北京林業大學18級學生,北京 100083)
禮儀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以約定俗稱或規則的形式表現律己敬人的過程,包括儀容、儀表、儀式、言談舉止等內容。從對象來看,禮儀可以是對人、對已、對鬼神、對大自然所表示出的尊重、敬畏或請求。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是傳統禮儀的集中展示,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價值觀日益多元化,諸多因素造成年俗禮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現代模式。本文以家庭、活動、拜年三個角度為代表,分析年俗禮儀在近15年發生的變化:
1.家庭禮儀的變革
家庭是中國傳統節日的空間核心,許多節日以家庭為活動的基本單位。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受消費觀念、社會關系、客觀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家庭在年俗禮儀中的職能逐漸弱化,節俗的承擔著角色淡化,節俗傳承環境日益多樣化。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異地工作或出國工作的人員比例不斷增長,受客觀因素不能回家的人可能選擇與同事、朋友過年,家庭在年俗禮儀中的功能被社會所代替。同時,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往除夕年夜飯本來在家庭中由家庭成員完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交給酒店飯店承擔。
2.年俗活動的變革
傳統的過年活動主要有看央視春晚、放煙花爆竹等,環保政策的推進和多樣的電視節目使這些活動淡化甚至消失。許多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更喜歡選擇商業娛樂活動。春節也儼然變成了一個放松自我、好友相聚的假期,不在局限于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內部。富起來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的享受,許多人會選擇在春節期間出行旅游。
此外,傳統年俗的祭祖活動,原本是十分嚴格、講究的事情,人們以家族關系為紐帶,同宗同族結隊步行到祖宗墳前祭拜,引領祖宗回家過年,而現代人為了方便,大多騎車、開車到墳前請祖宗,甚至連車都不下,隔空燒一張紙,就請祖宗“坐車”回家。年俗禮儀的簡化,喪失了年俗禮儀的內涵和意義,只保留了形式,也正是年味消失的重要原因。
3.拜年禮儀的變革
拜年的春節習俗已有數千年歷史,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西方洋節的影響,拜年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的拜年方式主要由網絡拜年和傳統媒介拜年構成的新興方式,和走訪式拜年這一傳統方式組成。
電話、短信、QQ、微博、微信等許多數字方式的新興拜年大多不是有感而發,而是刻意地生搬硬套?!案艨蘸霸挕边@種方式,漸漸吞噬了人與人之間的最真摯的情感。拜年時人們不再面對面,而是通過冰冷的屏幕,過年短信導致人們收到祝福的幸福感降低,變成為一種儀式性的舉動,讓年味變淡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短信、微信拜年環保、綠色、便利,拉近了時空距離,使遠距離的人互相拜年成為可能,對于保持遠距離親友保持聯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符合今天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人們的要求,給人們帶來了智能化的生活體驗。
作為我國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已經成為一個集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于一體的節日。春節有置辦年貨、穿新衣戴新帽的習俗,許多商家以之為噱頭制造購物節。春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現的時刻。同時,隨著年俗禮儀的變革,對禮儀內涵了解膚淺、“年味兒”淡薄、積極性不太高等許多問題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春節是我國全民性的節日,自形成以來,就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政府應加強宣傳與引導,適當延長假期,加強年俗禮儀的文化內涵的宣傳,促進人們加深對傳統節日禮儀的認識和理解,豐富和發展節日慶祝方式,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在教育教學中,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宣傳和引導,灌輸正確的節日習俗和禮儀,使其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為春節禮儀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媒體應加強對春節禮儀文化的挖掘與宣傳,營造良好的節日氛圍,并通過宣傳傳統年夜飯、節日習俗、傳統故事等形式烘托節日氛圍,增強人民群眾對傳統節日的熱情。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春節是家庭的節日,也是家庭職能傳承和發展的核心空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家庭,脫離的家庭,傳統文化、節日的傳承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家庭層面,應注重年俗禮儀的保留和傳承,避免年俗禮儀的異化和削弱,不斷鞏固和保護家庭在節日禮儀中的主體地位,是新時期年俗禮儀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一環。
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走向世界,全球化使中國與其他國家交流日益密切。社會由農業化向都市化轉變。我們的文化逐漸現代化、逐漸西化、逐漸多元化,過年習俗的禮儀更是如此。雖然過年習俗中的禮儀處于不斷的變革中,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仍會保持“中國傳統改良版”的現代模式,即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引,同時,接受和學習了小部分的西方文化。
一方面,這簡化了禮儀流程,極大的節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讓人們在假期有更多自己的個人時間,尊重了個體的選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權主義色彩得到了削弱,讓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傳統束縛,反映了現代社會的自由、民主。另一方面,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年味”淡了,特別不利于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削弱了家庭的觀念,家庭成員之間的密切接觸減少,春節的儀式感降低,減少了人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文化不可能停滯不前,過年習俗中的禮儀也不可能不發生變革和創新。我們應該守住我們的文化底蘊,緊握時代脈搏,科學、自然、持續地進行現代化變革和轉型。如何在多元化的變革中,守住我們自己的內涵和底蘊仍是我們應該探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