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人們對畫面所呈現的內容感官上,有“平面”和“立體”兩類。而“平面性”是指將現實中客觀存在的立場物象轉換為畫面中的平面形象,強調畫面的形式在創作中可以弱化或基本上不考慮物體的明暗,空間關系以及物體的體面轉折,而更注重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是創作手段本身或繪畫技法的平面性。
油畫的平面性有主觀平面性和客觀性之分。主觀平面性顧名思義是畫家根據畫面主觀需要進行構圖,構色,構形。可采取游動,移位的觀察方法,以免因透視原理形成的近大遠小或物體與物體之間相互的遮擋,重疊,構圖上可以自由組合,在造型上可以提煉概括,夸張變形。如克里姆特的《吻》畫面在色調上以金色調為主的裝飾色彩極強,在構圖上打破了平衡與對稱,姿態扭曲夸張,畫面中大大小小不同色塊,圖案穿插。客觀平面性基本上采用色彩平涂的技法,在構圖上仍有空間變化,形,色上不進行太多的改動,有一定透視或色度上的改變,是一種較為寫實的平面化。如野獸派代表馬蒂斯的《生活的歡樂》平涂的手法雖然弱化了空間關系但仍有近大遠小的視覺感受。油畫的“平面性“在繪畫中體現了一種單純感,能給觀賞者一種輕松愉快,自然流暢的視覺感受,使觀賞者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一個不同于物象本身的嶄新世界。
繪畫藝術的產生從社會功能角度來說,可以理解為是在物質生活條件得以基本滿足時的一種娛樂活動。它承載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無畏的探索精神與對未知世界高昂的崇拜精神。這一時期,人類生活還處于原始社會,生產力的極度低下造成了這樣的繪畫語言之表達。繪畫可以說是人類一種無意識的平面作畫方式,用粗獷,簡單的線條,自然礦物質顏料,單純而笨拙的表達了人類早期的視覺映像。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舊石器晚期,西班牙的阿爾米拉山洞的野牛圖。其繪畫方式就是用簡練概括的線條勾勒出野牛視覺形態上的外形特征,用簡單的平涂式顏色方法來增強繪畫的功能特征。
十九世紀興起并廣泛發展的印象主義是立體性油畫與平面性油畫的承接橋梁,轉變了傳統的藝術主旨,實質是解放,開辟了個性藝術的革命道路。它顛覆了藝術創作以造型為視覺觀念基礎的禁錮,轉瞬即逝的光色變化畫面景象已經成為一些靈動自由的高純度色點與色塊的結合。印象主義獨樹一幟的創作理念,打破了物象的形體界限隔絕的關系,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
在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形式美學觀念的影響下,二十世紀初出現了野獸派強烈狂熱的藝術表現形式。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進一步發展了平面油畫的創作方式,解放了再現性的束縛。馬蒂斯在色彩運用上大膽潑辣,用筆隨意奔放,造型簡潔,作風粗獷,作品強調愉悅性和樂觀情調。平面性油畫發展到這一時期,可以認定為平面化創作達到了成熟時期。
平面化油畫藝術在現代社會發展中蘊含著重要深遠的現實意義,它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順應時代的腳步前進。獨特的藝術觀點和想法都來自于不同的社會氣氛和環境,與其客觀的物質存在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當今社會大繁榮背景下,社會安定團結,經濟繁榮昌盛,文化自由開放,各個方面呈現著繁榮富強的歷史景象。在這樣新的歷史時期,創新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創新的思想意識在國家結構,生產生活,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的實踐進程中作為內在燃料動力,起到了突破進取的實質性作用。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精神精髓,它蘊涵著新世紀新時代的基本特征,代表著新時期油畫的創作方向和審美意向。
平面化油畫作為現代油畫的一支藝術思潮,在創作中充分體現著畫家的主觀能動性,畫家加大對個性,風格,觀念等創作要素的傾注投入,全方位的賦予了平面性油畫新內涵新概念。平面化油畫以其符號化的藝術語言,現代化的藝術本質,個性化的藝術精神,使其不斷追隨者新潮流,新動態,新挑戰的未來油畫發展方向道路前行。在油畫藝術領域,平面化油畫以其強大獨特的現代靈魂魅力,在油畫藝術內充斥著領軍帶頭的偉大歷史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