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 周海怡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的重點課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是凝聚億萬人心,迎接新機遇、新挑戰,共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靈魂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并且用“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來概括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對此,我們不由地思考,作為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追求,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和底氣到底來自何處?
西方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哲學起源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追問,是那些驚訝詫異困惑的主觀情緒產生了哲學觀。誠然,人類的思考是形成基本觀念的前提和源泉,但是人的主觀情緒和心理狀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個答案只能存在于實踐當中,是人的生活實踐催生了人的思維活動。同樣地,思想起源于什么,哲學起源于什么,文化起源于什么?都可以歸結于人類對社會生活實踐的不斷追問和對永恒宇宙人生的持續思考。總而言之,時代的文化來自于時代的實踐,思辨的文化理論是不符合自然法則的,文化理論的原始形態首先而且應當是分析批判的。
毫無疑問,文化觀念的產生和演變是我們在面對社會變革時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反映,它是形而上的東西,而文化觀念的生成邏輯和發展方向根本而言是由作為先決條件的社會經濟狀況決定的,因此在整體趨勢和大體方向上就必然要遵循經濟基礎這一基本前提。換言之,文化生成邏輯的演繹效域不可能超出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否則它就會失去現實依據。對文化生成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解讀,就是要從物質經濟基礎出發,剖析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途徑方式,找尋文化在歷史維度中的實踐邏輯,洞察出其矛盾性的社會歷史根源,從而找到創新優秀文化的鑰匙和出口。
我們將文化獨立于我們客觀本身之外的一個認識研究對象,僅僅只是基于理論思維上的便利而做成的觀念性的抽象模型,因此,文化的生成來源就不言自明了。在人類生存和社會實踐中,為了兼顧文化之本然狀態,我們常常將文化本身與人類實踐活動在觀念上進行對比和對立,但這樣的對立不應該絕對化,而應該時刻注意到這種對立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要知道,文化本身與人類實踐活動之間并無涇渭分明的界線。能夠進一步認識到此種對立的有限性,則更加不難看出,這種對立的根源在于人類本身。從根本上說,文化的存在就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反映,二者是水乳交融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和評判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應當基于人類在既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活實踐。任何利用西方科學的邏輯推理、理論證明等來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迷信”和“偽科學”,都是不科學的和站不住腳的,其認識從根本來說都是錯誤的。中國文化是科學還是迷信,并不是任何一個所謂的評定機構或者某些資質個體來決定,而應該由社會實踐來決定。對待中國文化的最好辦法就是接受實踐檢驗,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對中國文化之于某一方面的作用優劣再做評判。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要求我們歷史地看待文化事物,而不能采用不同的歷史標準。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停留在遠古時代,而對西方科學的認識放在21世紀,這顯然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連最起碼的歷史評價準則都未遵循。中國文化有5000年左右的歷史,而西方的科學史大約在500年。從歷史的角度看,用500年的西方文化否定5000年的中國文化確實有失偏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在21世紀依然能夠呈現勃勃生機,不能不為中國人民的辛勤智慧點贊。歷史觀告訴我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指導我們在認識事物中要學會抓“主要矛盾”。這要求我們在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上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片面地把風水算命當成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而忽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和世界文明淵源的貢獻,顯然是不公允的。文化具有時代性,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對當時社會的反映、對當時問題的解決;同樣地,任何一種思想都是對時代問題的一種解答,是基于時代任務的一種理論闡釋,這種時代的思想就是時代的文化。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文化為我所用的一面,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國文化的不足,并隨著社會實踐不斷創新發展。
真正的文化自強,必須要創新和發展中國文化,因為有文化自強,才會有文化自信。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實現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強。也就是說,自覺不是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我們強調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也就是把我國建成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個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文化自強的民族,今天我們談建設和發展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能夠給這個世界貢獻什么,我們不可能永遠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這就要求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發展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提出,我們大學里為什么培養不出來創新人才來?我們習慣于從理論到理論,不知道如何推陳出新。縱觀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個民族現有的文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回答時代問題的基礎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和豐厚積淀。其實你只要回答了時代問題,能夠事中明辨,解決時代的任務,就是創新。我們知道,文化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文化發展絕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造和再生。今天的文化不可能從過去文化當中尋找到它的源泉,它的發展只能來自對今天問題的創新解決。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形式,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僅僅只是一個載體,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話語來表達時代的新內容,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理論,在社會實踐中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在解決新問題中不斷總結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理論,從而演繹成今天的文化。我們說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者和發展者,就是因為我們黨能夠運用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做指導,積極吸收外來文化資源,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解決新問題,形成新文化。
本文系宋智敏博士主持的湖南省教改項目“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下法學專業課程體系調試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