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志瑪
(白玉縣阿察鄉幼兒園,四川 甘孜州 627150)
人與一般生物的最大區別在于人的未特定化或非專門化。嬰兒初生時是軟弱而不能自助的,必須依賴成人的照料,而且個體早期還要經歷一段較長的兒童期。但正是由于人在先天自然本能方面存在薄弱環節,人才能從自然生存鏈條中凸現出來,通過后天的創造彌補先天的不足。這種補償人的生物性不足的活動就構成了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個體一出生就進入一個文化世界,與他人產生關系依賴,從母嬰依戀到親子關系,再到同伴關系以及與其他社會成員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能力的增強,幼兒的交往范圍逐漸擴大,交往關系不斷豐富。這種交流的需要是原始的和基本的人性特點,是生存的需要。有了這種因交往本能而產生的親子互動、同伴互動的關系依賴,幼兒才能維持生存,獲得社會情緒和情感,掌握社會的習俗、規范和必要的知識技能,生成識別環境并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發展社會性并以個性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解除存在狀態上的不足,實現人的社會性本質及文化生成。因此,兒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會化階段,親子關系、師幼關系、伙伴關系等關系依賴是這一階段幼兒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條件。
家庭和幼兒園在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及實施效果上也存在著相互消解的現象。一方面,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家庭教育在道德和行為方面對幼兒造成負面影響,家庭教育“倫理本位”的萎縮和“知識本位”的強旺導致人格教育的缺失,這些都消解著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以現實的社會生活為教育內容,生活過程就是教育過程,在遵守社會基本規范的前提下,目前大多數家長較注重培養幼兒的利己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而忽視合作及利他意識的培養。這種基于實際生活過程的教育內化于兒童的心理結構中,極富實效。而幼兒園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必須依據優化和凈化現實社會環境的理想,從利他和利群的立場出發創設教育情景,因為幼兒園作為教育機構不僅實現著個體的社會化,還通過個體社會化促進社會整合。但幼兒園教育大多基于口頭規訓和行為訓練,難以被兒童內化于心理結構中。因此,幼兒園社會教育事倍功半。
社會價值標準的多元性和不確定性以及缺乏溝通容易導致家庭、幼兒園和整個社區本應共同維護的社會權威形象的喪失。在幼兒生活系統中各種教育力量相互消解的情況下,幼兒園怎樣發揮作為專門教育機構的教育功能?如何尋求制度和組織的支持?幼兒園和家庭之間怎樣才能產生真正有效的合作關系?幼兒園在家園聯系工作中存在哪些值得反省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去深入思考。
幼兒社會教育在面對幼兒園內外諸多不利因素時應當抓住問題的根本,即上文提出的兩個矛盾,越過幼兒園內口頭灌輸和行為訓練,走向幼兒社會交往生活的自主建構。幼兒園應積極有效地與家庭、社區溝通,建構共同的價值觀。
首先,必須重視幼兒真實的社會交往活動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作用。目前一些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因素及兒童真實的社會生活重視不夠,單純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立足于解剖的、微觀的視角,致力于依據心理學維度分解目標和設計情景訓練,忽視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外部環境影響。這種訓練的結果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性行為之間難以保持一致。正如杜威所言,“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系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兩者之間的折衷或者其中之一凌駕于另一個之上而成的。”〔4〕幼兒社會性發展既“包括外顯的行為模式,也包括內隱的認知、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念,不僅受制于個體的心理特點,而且取決于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背景”。〔5〕不能因循口頭灌輸和行為訓練的陳規,要變革幼兒社會教育中的交往內容和關系狀態,重視真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為幼兒創造自主交往的機會,尋求幼兒了解社區生活的途徑,補償幼兒交往活動的匱乏。不能以確定的認知教育控制幼兒的大部分生活,剝奪幼兒自主的交往建構機會。
其次,建構共同的價值觀。我們的確已經處于一個價值觀多元的時代,但不可否認人類共同擁有的引導人類前進并經過歷史進程確認的那些共同的價值追求,這些共同的價值追求無疑是兒童社會化的中心內容。對于幼兒園社會教育來說,只有從能邁出的步伐開始邁步。第一,建立真正有效的家園合作關系。家園之間急需就幼兒的社會教育加強價值觀的溝通。第二,幼兒園主動尋求、建構各種社區關系。幼兒園不僅僅把社區看成是可資利用的物質場所,還應積極爭取各方以一種合作與承諾的精神達成教育觀念的一致。
當代社會生活日趨復雜和不確定,幼兒的社會教育關涉整個社會,又需要整個社會關注,教育者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更多元化的群體。單純通過幼兒園而沒有整個社會的系統協作,幼兒社會教育是很難走出困境的。而當下,幼兒與社會生活并沒有發生有機的聯系,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作出努力,更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