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人們交往和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根據2018年最新數據統計,截止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了8.02億人,其中學生群體最多,占比20.3%,高職學生作為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大多數為00后,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思維活躍,注重自身“話語權”的表達,同時,身處學校和社會的臨界點,又因自身社會經驗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局限,極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洪流,丟失自身判斷力,因此對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建立相應的引導機制,輿情的研究、把控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筆者在對湖鐵院的學生開展了300份問卷調查后,發現學生的網絡輿情危機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羊群效應是指個人的行為或者觀念受到群體壓力或影響,與大多數人意見一致的現象。在一項“對于熱點事件解讀,更愿意接受哪些人的觀點的調查中”,接近60%的學生表示會接受同學朋友的看法,46%接受家人的看法,40%接受老師的觀點,39.4%接受專家學者的意見。這說明高職大學生受同學、朋輩的影響程度超過了對老師的影響程度,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彼此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因此彼此間觀點的傳播阻力會比較小,容易在一致認同中產生羊群效應,此外,高職大學生有大部分群體在網絡上處于圍觀、沉默狀態,也非常容易受到不同輿論導向的影響,產生羊群效應。
口水效應是指受眾的某些網絡言論在短時間內變成輿論熱點,引發大量跟帖、討論、轉發,成為各種情緒、意見、態度匯集地。在對本校學生的網上評論所持的態度調查中,55.68%的學生表示自己會理性評論,然而有接近44%的學表示存在從眾和情緒化等態度,這說明我校高職大學生在網上的行為,負性隱患較大,容易受到主觀情緒的影響,變得失去理性,從而引發網絡互罵,互掐等負面“口水”爆發的行為。
傳播扭曲效應是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被層層扭曲,以至于面目全非的現象。在對本校高職大學生的調查中,有90%以上的學生表示收到過網傳的虛假扭曲信息,對網上惡搞、訛傳的虛假信息態度,70%表示反對,30%的學生表示可以接受。網絡信息的傳播由于高效、多級、虛擬,非常容易引發扭曲失真,從而演變為以訛傳訛。
塔西佗效應是指:當失去公信力時,不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在一項對于熱點事件的專家解讀可信度的調查中,僅有1.92%的學生表示非常相信,44.06%的學生比較相信,一半以上學生表示不相信,而且,大二學生低于大一學生。這說明在微時代的思政教育中,老師、專家的權威性呈現被削弱態勢。因此,新時代的思政工作者要學會維護好自己的權威性,以免陷入塔西佗效應。
互聯網是網絡輿情工作開展的主陣地,利用互聯網,搭建新媒體平臺是有效開展工作的前提,高職院校要以學生為根本,了解學生的興趣、認知、需求,從而設計為學生所喜愛、接受的校園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校園BBS等平臺,吸引學生關注、信任校園官方宣傳平臺。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以最迅速、準確、高校、有趣的方法,向學生推送信息,傳播正能量,引導主流價值的方向。對于一些熱點話題,求同存異、因勢利導,把握住輿情的發展方向。
微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當代高職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也改變高職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內心世界,作為思政工作者,要順應這一變化,深入線下,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對言行激進的同學進行調整,對于情緒悲觀的學生加以疏導,對思想迷茫的學生進行引導,通過主題班會、座談會、晨會、班會、講座等,對高職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和網絡文明教育,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思維。
輿論的傳播有其自身的規律,輿論世界是主次顛倒的傳播世界,在輿論的傳播中,主流輿論、主旋律是最不活躍的輿論,最不容易傳播,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會傳播主流輿論的才是傳播高手,對高職大學生,要要重視主流輿論的傳播方法。在傳播主流輿論的過程中,通過故事傳播、儀式化傳播、節慶傳播、缺陷傳播等方法,讓主流輿論出列,引發關注,加強認同感,從而帶動主流輿論的活躍,達到比較好的傳播效果,從而建立起有影響力的主流輿論傳遞機制。
網絡意見領袖如同輿論戰將,在網絡的戰場沖鋒陷陣,是輿論問題的發現者、輿論議題的設置者,輿論意見的傳播者,輿論導向的引領者,輿論升級的制造者,能夠在輿論中實現一對多的傳播,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因為年紀、背景、經歷相仿,學生中的網絡意見領袖往往更容易被其他學生所接受,也處于網絡輿情的中心位置,受到的關注度較高。因此,微時代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應該主動去發掘和培育一批具有陽光心態的網絡意見領袖,從而在網絡輿情的治理中,引發多數學生關注、影響多數學生認同,改變多數學生的行動,從而塑造陽光、積極、健康的微時代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