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喆
(遼寧科技大學經濟與法律學院,遼寧 鞍山 114051)
上個世紀末期,我國開始培養法律碩士,其主要目的在于為社會發展提供綜合型法律人才。然而,我國在法律碩士教育方面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并沒有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因而,本文就怎樣進行優質法律碩士課程改革,怎樣進行理念變革,從而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進行深入討論。
所謂成果導向教育,就是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前提下,認真監管教育體系中的每個部分,最終能夠幫助所有學生實現既定目標。也就是說成果導向教育設立的目標應該是所有人最后都能夠達到的,而整個教育學習過程就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將課程學習視為實現目標的方法。
現階段,碩士教育課程設置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然而這種教育模式僅僅停留在較低的層面,并沒有對職業能力進行細致具體的說明,使職業能力成為一種模糊的概念。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更多依賴課堂教學,并將成績作為學習成果的重要評判標準,就會促使學生學習目標趨向單一化。而成果導向教育模式恰好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最初就設立明確的目標,教學過程是為實現目標而服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不以成績為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好壞,而是以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目標實現情況為出發點,協助學生進行修改和微調,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
由于對職業能力的描述仍然處于較為模糊的階段,這已經導致大部分高校課程改革僅僅浮于表面,錯誤地將職業能力視為課程知識學習的累積結果,導致課程知識與實際職業能力培養的脫節,不能充分表現出專業課程知識對職業能力形成的基礎作用。而成果導向教育正好采取逆向思維,強化傳統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保證課程的設置能夠很好的支撐知識體系,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既定目標。除此之外,成果導向教育還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且師生之間就教學內容、方法、考核標準等方面達成共識,讓課堂的學習氛圍更加輕松。
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不同,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成果是衡量學生能夠獲取各類證書的關鍵,只有成果符合各項指標要求的學生,才能得到相關證書。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多數教師在課程安排、考核標準等方面均由其自主決定,成果導向教育打破此種模式,重點關注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性,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另一方面,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并為學生解答疑惑,幫助學生實現預期成果。作為學生,要消除與其他同學進行成績競爭的觀念,并轉變為同學間合作學習模式,切實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在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定時,不要將重點放在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而是要重點關注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通過對自身不同時期的比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從成果方向教育的實際出發,法律碩士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始終以學習成果為落腳點,從而培養出綜合型法治人才。具體應用如下:
學習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積累得來的,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將法律碩士教育的最終目標細分為若干個小目標,并且將其附著于具體的課程學習中,將法律碩士的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同時,對法學和非法學專業的研究生進行“區別對待”,分別制度明確的培養目標,不僅課程名稱的設置要有不同,課時安排也應該有差異,實現法律碩士培養目標的差異化和明確化,在具體能力培養方面也要各有側重點,制度細則。
在整個研究生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設置是重中之重。考慮到法律碩士已經經歷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在法律專業知識方面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并形成完整的法律系統,所以,在研究生課程的設置中,將民法、刑法、商法同訴訟法合并,統一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應該將法學原理作為講解重點,對法律實務進行深刻剖析。非法學碩士的課時安排通常比法學專業短,這就加大課程內容選擇的難度。應該在不改變課時安排,同時不變動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部分內容整合為法學知識專題,統一進行講解,并統一為學生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師盡量改變單一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利用經典案例講解法學知識無外乎一種良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案例應用能力。
法律碩士的培養需要建立完備的考核體系。首先,在比例分配方面,應該改變期末成績占主導地位的局面,更加強調平時成績和課堂表現的重要性。其次,在考核項目設置方面,應該更加多樣化,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力度,可以設置模擬法庭等項目,多樣化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在期末考試安排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是試題的范圍,報告課程學習中的重點內容,考核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掌握情況。第二,在考試難度的設置上,要充分結合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在考核法律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上,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