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梅
(貴州省天柱縣邦洞街道小學,貴州 天柱 556600)
在實際生活中不難發現,人們對于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的事物現象,不是不去關注就是難見情趣,這就是“熟視無睹”和“充耳不聞”。沒有一定的理解,又如何談得上“感悟”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通過途徑和方法,如:掃除字詞障礙,解讀重點語段,解析主要內容,了解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等,幫助學生對閱讀知識和閱讀內容的認識與理解,然后引導學生就其中的某些方面說感悟、談體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他們的閱讀感悟能力。
如:教學《二泉映月》時,面對月色如銀的惠山二泉,師父問不經人事的小阿炳“從泉水中聽到了什么聲音?”他除了淙淙的流水聲,其它什么聲音也沒有“聽”見。此時此刻,師父所說的“聽”并不是真的用耳朵來聽,而是“用心感悟”。可是若干年后,飽經風霜的阿炳卻能從流動的泉水“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并且在如此強烈的“聽”力律動下,情不自禁地操起相依為命的二胡,自然而然的創作了不朽的經典樂曲—《二泉映月》。有鑒于此,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小學生在解讀“聽”的特殊內涵基礎上,充分感知阿炳成長的艱難歷程,就會通過閱讀與感悟、情感與實踐在幼小心靈上“劃”下一道非同尋常的深深痕跡。
方興未艾的情境教學法具有四大方面的獨特功能,即平臺功能、感悟與體驗功能、啟迪功能和探究功能。其中,感悟與體驗功能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而且有利于他們在獲取有效感知的同時不斷地進行內化和升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教學情境活動,在有效刺激學生視聽感官后,更好地作用于他們的活動情感和內在心理,從而在引發良好學習體驗基礎上贏得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效益。
如:教學《七律 長征》一課時,我設計并組織如下課堂教學程序:首先,讓學生從歷史背景、主要過程和重要意義等方面簡述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概況,讓學生對紅軍長征基本概況有一個整體性感知。再者,借助多媒體技術,適量地演示紅軍長征過程中所發生的“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等幾大著名戰役的精彩片段,在革命歷史再現中為學生提供音像和諧的“視聽盛宴”,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心靈感悟。然后,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閱讀與感悟時空。最后,在學習小組中談理解、說感悟,在集體范圍內相互交流和資源共享。從整個過程和結果來看,情境教學法既有利于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
“兒童的智慧出在他們的手指尖上。”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不僅具有活潑好動的客觀天性,而且擁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內在潛能。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而且須要善加利用的有效因素,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理論和實踐同時表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迎合小學生“求新、求趣、求動”的活潑心態,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元的自主學習中勤于耕耘、樂于實踐,不僅有利于促進兒童“手、口、腦”之間的相互協調、和諧相生,而且有利于在閱讀與思考、感悟與體會中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科基本素養和核心素養能力,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逐步打下基礎。
比如:《裝滿昆蟲的衣袋》,在課堂導入環節,我出示問題如下:(1)找出并體會一組近義詞語,你發現小法布爾的昆蟲情結如何?(2)課文例舉了哪兩個具體事例?它們說明了什么問題?或者有什么作用呢?以此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與感悟中完成學習任務。由于基本屬于同齡人,小學生與小法布爾有著非常相似的實際經歷(玩起來很拼、時常被家長批評),閱讀起來不由得生成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趣味性感悟。在這一自主性活動中,只要教師善于“引而不發”,閱讀感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現代教育理念和“核心素養”觀下語文閱讀教學的戰略指向和戰術指導。比如:在《三打白骨精》教學結束后,我以“我眼中的 ×××(如孫悟空、白骨精、唐僧等)”為題,結合對《西游記》的名著閱讀認知,組織并引導小學生開展讀寫感悟體會活動。許多學生對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忠勇有加和除惡務盡等精神品質沒有異議,但是對于“西天取經團”中的其他人物卻大有爭議:對于師父唐僧,有人贊賞他西天取經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有人卻質疑他的善良迂腐、人妖不分和屢錯屢犯;對于豬八戒,有人質疑他愛說大話卻偷懶成性,有人欣賞他的憨態可掬,沒有緊箍咒這樣的約束,卻一路追隨取經確屬不易;對于沙和尚,有人說除了任勞任怨這一優點外幾乎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有人說,西天取經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如果沒有他的無怨無悔和勤勤懇懇,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同樣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如此多姿多彩的個性之花,正是閱讀感悟能力的實質性體現。
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是一項厚積薄發的藝術性實踐工程,也是一項有利于促進教學相長的重要發展課題。只要我們高度重視起來,并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就能實現令人期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