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皎麗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教體局教研室,江西 上饒 334400)
引文:小學階段對于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小,他們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因此在剛開始學習數學時,小學生大多都興致勃勃。但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們便會喪失對數學的新鮮感。針對于這種情況的發生,老師們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不斷革新,改變原先的教學目標,加快學生數學興趣的形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加深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感悟。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他的邏輯性和理論性都較強,對于它的學習學生們必須調動起自己大腦來進行思考。因此,在孩子們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老師們首先要培養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找到快樂[1]。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而且還要運用科學的手段來進行教學。老師們還要發揮好“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正確指揮。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大多都通俗易懂,但從實際狀況來看,很多小學生學習起數學來都很吃力,他們不懂如何去思考。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去思考問題,老師們可以在教學課堂上應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來進行引導,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學習起數學來將會更加容易。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老師們要將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擺在關鍵位置,為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起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的年齡都比較小,他們的認知都是懵懂的,他們對許多新奇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在教授他們知識時,如果僅僅就用刻板的言論來教學,這讓他們學習起數學來是非常吃力的。如果我們在教學當中適當的融入故事,相信得到的教學效果是事半功倍的[2]。小學低年級到中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而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引入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加深印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引入情境呢?有很多方法可以在課堂中引入情境教學。我們可以選擇兩種方法來進行指導。方法一:教師可以通過猜測和驗證來創造問題情境。根據科學研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反思活動總是從問題開始并繼續發展。學生自己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持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不斷創造問題情境,刺激學生認知沖突并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因此作為教師提供充分的條件,讓學生積極去探索和發現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在思辨和驗證問題上得到提升和發展。方法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造故事情境。數學來自現實生活,高于現實生活。學習知識后,它又將回歸現實生活。這就是我們現實世界數學教學應該被引起重視的原因。在現實的基礎上引入情境教學。
數學本身是抽象和無聊的,學生很難理解。傳統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不能達到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效果。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育的幫助下,課程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結合了文字,圖像,聲音和動畫,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生動的視頻畫面,就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參與課堂教學。而不是以任務心態去填鴨式學習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句鼓勵和一個關注的眼神可能是對學生最好的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會使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努力,給他們的生活增添無盡的色彩,因為一些教師不經意的鼓勵會使失去學習信心的學生重拾信心。所以,在小學生的心目中,精神鼓勵比物質獎勵更加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重視激勵機制的合理運用。此外,教師必須掌握鼓勵分寸。有老師做了個實驗:他把學生分成兩組,兩組學生做同樣的數學題。在第一組中,每個問題做好都會被給予1美元的獎勵。在第二組,他沒有給他們任何獎勵。結果表明,第一組學生成績較好,解決問題的速度較快。做完題之后,學生們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自由做他們喜歡做的任何事情。大多數人推測,第一組學生中有更多的學生愿意繼續做題,都認為獎勵能讓他們對做題的有更大興趣,但實驗結果卻是第二組有更多的學生愿意繼續做更多的題。所以,過度的外部獎勵不會有助于學生持續學習興趣的發展和提高。
結語: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各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涌現出來,包括游戲教學、問題教學、情境教學、分層教學等等,優化了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但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學方法,其根本都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充分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這是每一位任課教師需要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