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寶
(河北省唐縣北羅鎮中心學校,河北 唐縣 072350)
素質教育改革在初中課堂中開展得如火如荼,開放式教學有效迎合了這一趨勢。本文探討如何開展初中語文開放式課堂教學:
現在,對于廣大初中生來說,語文已經由一門陌生的科目轉變為他們必須掌握的科目,經過小學的學習,我們的學生對于語文知識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形成了大體上的概念。而新課改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讓他們重視起初中語文學習,從而,為發展初中素質教育提供助力。初中語文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學生將課本上的的知識通過自己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掌握的知識,從而達到鍛煉學生邏輯性思維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通過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不再流于表面知識,對語文產生更深得理解,繼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除此之外,還能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完全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并沒有將學生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往往都是教師“滿堂灌”,這種以“教”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沒有將教師和學生擺在同等地位,容易產生距離感,不利于學生和教師交流。除此之外,在更加科學的角度上看,這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消化吸收,容易使他們感到上課枯燥無聊,從而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沒有興趣做引導,學生就很難真正學好初中語文。因此,我們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改進課堂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奇妙的克隆》一課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先介紹一下克隆的概念,然后就開始按部就班地進行課堂內容,科普類的文章本就學術性較強,語言較為生硬,再加以這種方式授課,難免會讓學生從心底產生排斥,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效果。這個時候,教師大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有關克隆的視頻,然后結合教材稍加講解即可,不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又有新的問題顯露出來,在過分突出學生主人公的地位時,課堂秩序反而被打亂,繼而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在面對這種問題時,我們教師要全面地看待為題,認識到突出學生主人公身份的兩面性,把握好這個度,然后努力改善師生關系,以一個長輩的身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新課改后,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如同上面所說,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對語文相關知識有著充分的了解,是一項覆蓋面較廣的系統教學工程,這就要求教師有著較強的綜合能力,開放教學的同時,拓展課堂知識,深化語文教學的理念。比如在《蘇州園林》一課中,教師的目光不要局限在中國的蘇州園林,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將中國的蘇州園林同外國具有民族氣息的古典建筑物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
語文并不是單一的課程,而是一門集合實踐和知識的綜合性科目,新課改之后,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得到凸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我們需要向其他科目學習,加強語文學習中的實踐環節。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語文中的知識點,將原本復雜晦澀的知識點通過實踐來加深認識。
在解決之一問題之前,教師首先要改變對于語文實踐的認識。要認識到,語文實踐是輔助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語文中的難點,在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難度之余,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要更加注重語文的實踐性,抓住語文教學的關鍵,即是用語文中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一)通過設問的形式,巧妙地創設情境。有了疑問,學生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學習的動力,從而能夠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中。
(二)將實際生活用于教學之中,創設情境。我們的教學不能脫離實際,學生的發展也要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實際需求,創設符合其現實生活的情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利用具有趣味的知識,巧妙地創設情境。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引導語往往能夠讓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有種置身人文情境的感覺。比如在《偉大的悲劇》一課中,教師在課前就可以給學生講述有關冒險者勇闖極地的故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極地環境的惡劣,從而為接下來進行課堂教學做鋪墊,讓學生們感受到文中隊員,在希望消失后的那種極度絕望的心情。
新課改后,初中語文教學要求構建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環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時,還更加注重深化學生對于語文的認識,提高他們在語文學習上的主動性,發揮其主人公的作用,投身于語文學習當中。通過開放式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同時豐富語文教學經驗,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