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興和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南留莊鎮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廣大教師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變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獲取,變學會為會學,變苦學為樂學,只有培養學生具有參與學習全過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對此,教師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教十幾年來,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老師越來越辛苦,我們的學生越來越失去學習的興趣?這不能不是教育的一種悲哀。怎么辦呢?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成為學習的主人。以下是我的幾點思考。
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絕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從的關系,而應該是互助平等的關系。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幫助老師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輔導后進同學中,也嘗試過失敗。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給學生當助手,而是站在學生的對面,強制、逼迫學生去學習,結果和學生搞得很僵,師生心理都很不愉快。認識到這一點后,再輔導后進學生時我總是事先叮囑自己:我是在幫助學生學習。幫助,就意味著必須耐心地到學生心靈世界中去尋找他的那些好學上進的腦細胞,使之興奮起來(學起來),然后再幫助他學習。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學生都要堅信他腦子里有好學上進的一面,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小組討論便是當前常用的一種。小組討論是符合學生樂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的一種課堂形式。"學校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之一是幫助未來的公民學會如何交往。在具有良好交往的情景中,人們不僅關心尋求表達他們自己的恰當的方法,而且他們也愿意以同樣的興趣和注意去聽別人講話。"在討論中每個小組成員都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發表個人的見解,學生的思維呈開放狀態,通過討論可以集思廣益,促進互助合作,加速認知的發展。小組討論的形式,有利于調動起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社會交往能力。當然,一切教學形式都應為教學實際的需要服務,我們并不排除其他的各種教學形式,比如,由全班學生參加的大組討論也是其中的一種,但全班性的討論,由于人數太多,不容易組織和調動起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一些學生常常占有支配地位,而多數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旁聽者,能真正得到發言機會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擴大參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組織由4至6名學生組成的小組進行討論。“參加討論的人圍坐成圓圈或空方陣,以便使每個人都能看到其他的每一個人,那么就能加強課堂討論的實效。對著某人的后腦勺子談話,或者聽某人言而不見其面,看來對參與者有一種令人喪氣的影響。”實際上,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由多種教學形式有機組合的復雜的動態過程。
小學生是很自信的。他們對人誠懇,好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會抑制自己的感情,也不會隱瞞自己的思想。作為教師,我們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多一份信心,特別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插嘴和評價。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奇性特別強,好提問,凡事多愛問一個為什么。所以在低年級教學中,“提問”是經常的、頻繁的。以往課中的提問,大多是在一個指定的時間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來完成。如果學生在不該問的時候提出了問題,教師往往不予理會,不高興時,甚至還會批評學生。這顯然是不對的。我們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提問,包括尊重學生在教學的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的提問,即使有時學生的提問超出了教師備課的預計,甚至是公開教學,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盡量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復。對學生的作業作為教師應認真批改,成功者適當表揚鼓勵,并啟示他們嘗試多種解題方法,鼓勵其開拓創新,努力做到一題多解,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問題,從而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使他們不斷獲得成功的勝利喜悅,激發其內心的學習動力。學生做作業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即便做錯了,也不要輕易下結論,而要學生寫出自己具體的解題思路、方法及具體步驟,然后師生共同分析、查找原因,使問題得到及時糾正,這樣,才能達到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目的。
筆者建議有條件地學校設立科技館、植物園、地球村、書畫室、音樂堂、文學社、記者站等等便于學生學以致用的場所,鼓勵、引導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以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走入第二課堂(課外活動課)和第三課堂(社會實踐課),乃至第四課堂(網絡資源庫),依個性的需要繼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并培養動手能力,以拓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也許待到營造出這樣一個局面,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才能成其為必然。
總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告訴我們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