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青
(湖南省新邵縣潭溪鎮潭溪鎮中學,湖南 新邵 422905)
素質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起點不同,差距就不同,如果教育者忽視了厭學生這一群體,那就談不上是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這就要求教育者和有關研究人員重點關注厭學生群體的心理變化,針對其學習的態度、習慣等尋找真正的突破口,改善他們對學習、對自我的認知,調動其自信心和積極性,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盡最大可能改善劣勢。
1.學習基礎差。由于前期課程掌握不足,知識缺陷比較多,跟不上課堂節奏,課上聽不懂,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成為厭學生。
2.學習方法不當。自學能力差,對于那些較抽象的學科,難以抓住學科特點,更無法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作業草草了事,甚至抄襲他人的作業。對于知識,懶于查漏補缺,造成和其他人差距越來越明顯。
3.自信心薄弱。由于求知欲不強,再加上學習難度造成的壓力,使他們產生了自我封閉的心理。內心敏感,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沉默寡言,久而久之,失去克服困難的勇氣,自暴自棄。
4.學生自覺性不強。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學習主動性自覺性,不知道為什么學習為誰學習。
1.互聯網的發展壯大了網絡游戲的開發,學生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為追求虛擬的刺激,沉迷于網絡游戲和虛擬世界不能自拔,這種現象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使學生脫離了集體生活,不求上進,厭學棄學。
2.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不平等,對成績優秀的學生期望值高,對厭學生的期望值普遍偏低,造成學生機會的不平等。教學方法過于老套也是一種原因,教師認識上的不全面,以及態度上的不端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3.離異家庭和重組家庭增多。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的破裂使部分家長在精神遭受打擊后,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而缺乏家長的關愛,很容易給孩子帶來痛苦,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產生自卑心理。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正如鐘啟泉教授在《差生心理與教育》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僅僅著眼于提高學業成績去實施強制性指導,對于性格缺陷的學生來說是無濟于事的……”因此,學業成績的提高可放到后一步考慮。首要課題是使教師了解學生心理,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要關心、熱愛、尊重語文厭學生,不僅要關注低年級語文厭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要關注厭學生的心理。教師要捕捉厭學生的光閃點,利用課堂,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其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幫助他們尋找失敗的原因,消除恐懼心理,遠離學困。所以創設良好的民主學習氛圍,呵護厭學生的點滴上進心相當重要,這是促使厭學生取得進步的關鍵。
多舉辦健康有效的體育、社會實踐、科技活動。提高團隊意識,善于在活動中發現和開發學生的強項,并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獎勵,由此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在活動中找到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消除自卑心理。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沒有哪個學生不在乎自己的成績,那些表面上滿不在乎的人,其實內心都隱藏著沉重的自卑感。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集體活動讓他們了解到,人生來沒有聰明和愚昧之分,學業成績好的人,智商不一定高,只要肯努力,有信心,能堅持,就一定能突破自我,取得良好的成績。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研究表明,對于感興趣的事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學生自然由苦學變為樂學,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教師應該告別枯燥呆板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不同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利用有利的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生動,使教學變得靈活,把學生的興趣引入到學習中來,讓每一個厭學生都感受到學習的愉悅和平等。培根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教師眼中的學生應是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厭學生的智力不比別人差,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
自學能力對學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要發展靠自我處理自身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能力。在自學能力的培養中,一方面應端正學習態度,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基礎薄弱就更應該立足實際不斷努力,注重基礎,數量與質量并行前進,注重獨立思考以及題后反思。不能機械地練習,應學會分析自己的薄弱科目,重點練習。另一方面應培養自我反思意識,學會總結失敗原因,以此獲得經驗,增強自我調控能力,達到自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教師,應該做到教學的公平公正,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學生,應正面肯定每一個學生。教書育人不能只是注重課本知識的培養,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為人處世以及內在品質的傳授。課堂是展示學生個性的舞臺,厭學生并不是在每一個方面都低于他人,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人的長處,并為他們提供條件,充分發揮其優勢,擺脫學習困難帶來的自卑感。
教育的本質,是使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也應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厭學生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是一項漫長且艱苦的工作。學生自身的影響、社會影響和家庭的影響,都是應該考慮的因素。教師應深度剖析和認識產生厭學生的原因,找到促進他們發展的突破口,使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獲得改變,展現出完美的自我。